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第三章二节代数式。下面我按以下五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设计: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地位及作用它是在具体情境中的字母表示数的体现,它实现了数与字母的过度,发展了符号感。为以后整式的运算及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说代数式这一节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有大胆、好奇、好胜的特点。学习本章之前有一定的符号表示数的能力,通过上一节“字母能表示什么”的学习对字母表示数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有一定的思考问题的经验和类比思想意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与方法上的准备。基于《初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如下。同时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关注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和几何意义,发展符号感;在具体情境中能求出代数式的值,并解释它的实际意义。[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归纳代数式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全面思维的能力;通过想一想同一代数式的不同实际背景和几何意义,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他们的联想、类比及语言表达能力。[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个性品质,以及敢于克服困难、敢于创新的精神。教学重点用字母与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能用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解释代数式。教学难点能用精练的语言解释代数式的实际背景和几何意义。二教学设计的理念及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学法指导针对七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我的教学方法是采取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交流互动、协同发展的主体模式。教学手段是在创设情境中确定本节课的中心内容,构建数学模型。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联想类比的能力。同时利用多媒体形象的演示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增大教学的密度,提高课堂效益。且在教师的引导下,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法,让学生思考问题,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体。三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知电脑显示:一共有多少条腿?[师生互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根据学生的答案2x+4y引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3、2代数式。[设计意图]以身边的实际问题导入新课,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学习新知1代数式[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认知过的式子:像4+3(x-1),x+x+(x-1),2(m+n),a+b,ab,s/t等式子都是代数式。(板书)教师出示练习题,下列各式那些是代数式?mn/m+n,(1+23%)t,x>0,1+1=2,(a+b)(a-b),4x-(x-1),5a-2b3+cd2,m,-1/6x-1/2y,42,5a/3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教学效果预测与对策]学生会很容易得出问题的答案,但在第3,4题有的学生会产生疑虑,教师应做适当的解释。[设计意图]加深对代数式意义的理解,且强调代数式的准确的书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归纳的能力。[师生互动]根据出现的代数式,教师提出问题“代数式在符号上有什么特点?”学生思考,小组讨论,教师到学生中巡视、点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归纳出结论。[教学效果预测与对策]学生经过讨论大部分都能得出答案,有的可能有困难,教师可给予适当的引导。[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及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符号感。2帮帮导游阿姨[例1][师生互动]教师出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教学效果预测与对策]学生经过思考会很容易得出答案。[设计意图]以实际情境出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帮帮”一词,培养了学生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更让学生体会到身边有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也让学生体会到了不同实际背景下代数式具有不同的值。[模拟练习]一种儿童玩具,甲技工每天能做10个,乙技工每天能做5个。那么甲做x天,乙做y天一共能做多少个?[师生互动]教师出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教学效果预测与对策]学生能轻松解题。[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同一代数式“10x+5y”有不同的实际背景,从而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发展学生的联想及类比能力,同时实现到“想一想”的自然过度,降低了想一想的难度。3想一想代数式10x+5y还可以表示什么?[师生互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到学生中巡视,适当点评,有必要参与其中,鼓励学生大胆去想,拓展他们的思维,并用精练的语言表达。[教学效果预测与对策]学生能想出一些常见的实际背景,但可能会出现局限。因此,教师巡视时应注意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联想。[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突破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