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效提问.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81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关于有效提问.doc

关于有效提问.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对语文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思考2008-02-0409:53作者:点击:1325页面功能【字体:HYPERLINK"javascript:fontZoomB()"大HYPERLINK"javascript:fontZoomA()"小】【HYPERLINK"http://www.whjy.net/Comment.jsp?ArticleID=77129"\t"_blank"评论】【HYPERLINK"mailto:这里填您好友的邮箱"\t"_blank"告诉好友】【HYPERLINK"http://www.whjy.net/Print.jsp?ArticleID=77129"\t"_blank"打印此文】【HYPERLINK"javascript:window.close();"关闭窗口】[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对“有效教学”理念引发了一些思考和感悟。笔者以为:“有效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它更是改进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鞭策动力。语文教师要树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教学立足点,建立和谐的课堂教学文化,加强课程资源的整合,选择有个性的教学策略,实现创新型教师的角色转变,不断使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关键词]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思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学效益问题得到了普遍的关注,“有效教学”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并得到广泛运用。笔者在学习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接触到“有效教学”的理念,现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有效教学”的一些思考和感悟。(一)和谐课堂文化的建立是有效教学的前提现代教育理念强调课堂教学应立足于学生发展本位的教学价值观。尽管“人是一个未完成的动物,并且只有通过经常地学习才能完善他自己”,但是,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他们身上所展现的各种特征更是变动不居的,其走向“完成”的过程受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任何一种因素发生变化,都可能改变其发展的方向、程序、速度和结果。因此,教师要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体验,放下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架子,带着民主走近学生,构建和谐共存的学习共同体,加强师生之间多元互动,对话交流,使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科学引导相得益彰,真正建立起激发学生热情学习、促进学生发展思维、激起学生自主创新的课堂教学文化生态。在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文化生态下,学生拥有和体验到做人的全部,享受到被人尊重的快乐。他们始终以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师生和谐对话交流中学习、领悟、生发出前所未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使创造的潜能充分激发出来。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到熏陶,智慧得到培育,他们真正变成为课堂与文本对话的主人。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去考虑:一是充满对学生的爱心。爱,不只是一个字,爱学生要讲究技巧,要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体验到教师的爱。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尤其是那些“叛逆者”。二是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老师上课要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善于运用激情语言,激起学生互动探究课文的兴趣,形成探究动机。注意对学习成功者的赞许,对学习困难者的帮助,对学习暂时失败者的友善,使他们在互动中竞争,在互动中发展,在互动中共同分享学习成功的快乐,在互动中树立学习成功者的自信。三是充分发挥教学智慧。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面对错综复杂的情况,教师要迅速、敏捷而准确地做出分析、判断,果断地解决各种问题。只有具备了教学智慧,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纵横驰骋,恰到好处地处理好教学过程中各种偶发事件,因势利导地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四是要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学会等待。多给学生一点读书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次表达倾诉的机会,多给学生一份体验成果的喜悦。(二)课程资源的整合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并“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为课程的实施者提供了强大的自主性和宽泛的时空性,教师应自觉成为课程资源的“生产者”,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首先应树立开放性、创造性和人性化的教材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新课程立足生成性、开放性、创造性和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强调了个体生命对课程的融入,体现了课程主体即师生双方对课程的深度参与。这种深度参与,使得教师有自己所特有的“课程”,学生有自己所特有的“学程”,教师应从“教教科书”转向“用教科书教”,做到凭借教材,超越文本,拓展教材。其次,要能动地有个性地解读教材。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