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本章的教学目的: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包括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及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重大意义。深刻理解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既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的一次成功实践。本章主要内容和逻辑结构:共分三节第一节、分析和阐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和有利条件;第二节、阐述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历史经验;第三节、阐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怎样评价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二、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怎样看待其失误?开国大典8101-7711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949-1956)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第三、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方面的社会主义因素第四、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文化方面的社会主义因素资产阶级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党的工作中心工作是就是解决这一主要矛盾,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中国的工业化。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的必然。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第二、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第三、民主革命胜利后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解决。第四、从国际环境看,中国也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第一、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实现过渡的强有力的政治保障。第二、国民经济中居于领导地位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是实现过渡的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五、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为中国的过渡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第六、中国人民信赖中国共产党、向往社会主义,是中国实现过渡的广泛民众基础。1950年2月22日,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49年12月21日,毛泽东为斯大林70岁祝寿时合影。1957年11月,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宣言上签字。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是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各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3、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和特征国民经济的恢复7696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才能独立和富强77081953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图示过渡时期总路线总路线的特征: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体现了解放、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首先,工业化是总路线的主体,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因此社会主义改造就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次,社会主义改造是总路线的两翼,是实现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表明了中国工业化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指导思想。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时间和步骤安排:三个五年计划或更长时间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中国农业合作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在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了新的两极分化7770第一、在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了新的两极分化。第二、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和适应工业化发展的日益增长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的需要。第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协作能够形成新的生产力。第一、在广大农民中蕴藏着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第二、党领导的各项事业的不断胜利是农业合作化的有力保证。第三、国际条件十分有利。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实行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对富农经济从限制到逐步消灭的政策。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2、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假如我们能用赎买的办法来消灭资本主义私人占有,那对我们是最便宜不过的了。但是,这大半不取决于我们,而是取决于我们取得政权的情况,尤其是取决于资本主义占有者自己的态度。”——恩格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