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通用12篇)《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使用字典,学会用部首查字典的查字方法。2、具有运用字典独立识字的能力,养成在学习中勤查字典的好习惯。3、熟读并背诵对联,培养阅读和积累对联的'兴趣。4、继续培养爱阅读,爱积累的好习惯。重点难点:1、让学生学会使用字典,学会用部首查字典的查字方法。2、熟读并背诵对联,培养阅读和积累对联的兴趣。课前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2、准备字典。(学生)教学过程:一、读儿歌,导入新课。1、学生读儿歌:葡萄架,高又高,上边挂着紫葡萄。狐狸看见往上跳,跳哇跳,够不着。够不着,心不甘,不说自己笨,倒说葡萄酸。2、你们在读的时候,有没有不认识的字?有不认识的字我们怎么办呢?3、提示新课:查字典。二、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1、学生自由读查字典四步法,巡视。2、请同学汇报用部首查字法的四个步骤。3、老师把字典放在平台上作示范,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字典中找出“部首检字表”页码上的“部首目录”、“检字表”、“正文”,告诉学生应怎样看正文中的注音及解释,让学生明白,查字典必须按一定步骤进行,才能查到要查的字。4、实践操作:学生用部首查字法,查查儿歌中不认识的字。5、检查学生完成情况。三、老师小结,布置作业。《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学会发现汉字规律,掌握一些识字的方法。2、初步了解多义词。3、积累词语。4、熟读并背诵《鞋》。5、能完整地讲述自己做家务的经过,学会帮助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学会关心体贴长辈。【教学过程】一、学习“我的发现”1、课件出示“我的发现”中的字词:生读读这些字,说一说有什么发现?2、在课件“我的发现”的字词下出示学习伙伴和她说的话:生读学习伙伴的话,看看哪些字可以用“减一减”的办法来学,哪些字可以用“加一加”的办法来学。3、课件出示“我会认”:生认读课件上的字,并进行组词比赛。4、课件演示,将字演变成词语:生用赛读的方式认读课件上的词语。5、课件出示“读读想想”中的词语:生认读词语。6、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学习实际或用动作演示的方法理解“张”的不同意思,并相机利用动画效果在课件的词语下出示有关的图片:用“张”字的不同意思组词。讨论还有哪个字也和“张”字一样,表示很多不同的意思?二、学习“日积月累”1、课件出示“我会读”中的词语:自由读。同桌互听互读。指名读。2、游戏:登山。3、课件出示“读读背背”中的诗歌《鞋》:自读、背诵。配上音乐背诵。三、完成“口语交际”1、用多媒体动画课件创设情境:小组讨论:怎样才能劝说父母让小明做家务?组内表演。上台表演。互相评价。2、出示多媒体动画课件:孩子做家务的情景。你在家也像他们一样做过家务吗?你为什么要帮爸爸妈妈做家务呢?你是怎样做的?交流讨论。3、听了那么多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他们吗?学生自由说话。4、你有什么话想说?学生自由发言。5、播放歌曲《我有一双勤劳的手》:师生一起唱。四、完成“展示台”课件出示一小女孩及她的对白:《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篇3教学目标:1.认识11个生字,正确认读表示职业名称的词语,能发现这两类词语的特点,选择其中的词语说完整的句子。2.仿照文中的例句展开想象,把自己喜欢的景物写下来;在阅读例句中发现一词多义的特点。3.能根据课文的提示,写写自己的一个好朋友。4.展示书写成果,能交流自己的书写经验和体会。5.积累关爱他人的谚语,并能拓展积累。6.正确、流利地朗读《一株紫丁香》,感受师生之间的关爱之情。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识字加油站乐趣无极限1.谈话引入,看图识词。(1)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职业呢?预设:教师、医生、警察、工人……(2)每一种职业都有其独特的象征或是标志,看插图,你能猜出他们的职业吗?(出示图片,略。)(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交流这些职业大致都是做什么的。2.认读词语,发现特点。(1)出示“识字加油站”的两组词语,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注意“程、营、养”是后鼻音;“饲”是平舌音,“术、筑”是翘舌音。(2)去掉拼音,开火车练习读。(3)交流识字方法。重点指导“魔”的部首为麻字头。(4)观察两组词语的特点,第一组带有“师”,第二组带有“员”。引导学生交流像这样的职业名称还有哪些。预设:医师护师厨师画师船员警员店员球员3.联系生活,积累运用。(1)这些词语都是我们生活中熟悉的职业名称,我们在介绍人物时通常都要用到这些词语。如泡泡中的介绍:“邻居王叔叔是一名理发师。”(2)引導学生联系生活,运用教材中的词语或自己积累的带有“师”字和“员”字的词语介绍他们的职业。板块二字词句运用表达我最行1.发现表达特点,练习仿写景物。(1)自由朗读文中的三个句子,引导学生展示交流。(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小组讨论:这三个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