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堂评价的问题和技巧.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美术课堂评价的问题和技巧.doc

美术课堂评价的问题和技巧.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美术课堂评价的问题和技巧教学评价一直扮演着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指挥和向导的角色。《美术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中提出:“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并强调“重视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内在激励作用。”因此,现在的美术课堂上,少了教师采用简单化的否定性评价,少了教师的严厉批评声,而多了对学生的表扬、赞赏、肯定,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然而,美术课堂又呈现了另一种令人担忧的“浮华的热闹”、“散乱的活跃”,教师的赞美之词响亮煽情却未免让人觉得空洞、不值一品,犹如口号式的各种评价语在课堂上此起彼伏、千篇一律,毫无个性可言的廉价小奖品在课堂中漫天飞舞,难免让人觉得“空洞无物”、“言不由衷”,我们不能否认这些方法刚开始运用时的效应,但久而久之,如此评价,形式浮躁,语言单调,游离于文本内涵及师生精神世界之外,犹如蜻蜒点水,浮光掠影,学生的心湖不会荡起温暖的涟漪,学生的心田更不会萌生自信的嫩芽。难怪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受到如此评价时,也就习以为常,甚至漠然了。那么,美术课堂评价的不合理的现象有哪些呢?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看法。美术课堂评价的不合理理象,主要有如下几点:现象1:评价缺乏真实性《美术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中提出:“强化评价的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而为了体现“激励”这一原则,一向吝啬表扬,苛求学生的教师又显得特别大方,课堂上表扬声不绝于耳,几乎听不到任何中肯的批评,其中不乏这样的例子:有的夸大事实,如“你画得比老师画得还好!”、“我们都要向你学习!”,有的以偏概全,突出了正确、合理的一面,对其中不合理的因素听之任之,如“画得太好了”、“说得完全正确!你太聪明了!”;有的甚至对学生的错误观点不加引导。还称赞其见解独到……这些过于夸张甚至失实的“表扬”,带来的可能是学生思想上的模糊与片面,可能是学生对表扬的“失去了感觉”,甚至可能是滋生了学生的浮躁情绪,而并末给学生的成长带来积极向上的力量,可以说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激励。一位美术教师上《色彩的明度渐变》这课时,在第一次试画后的作品评价中对作品进行了点评,表扬了其中几张,有一张作品构图饱满,色彩也调配得比较合适,但颜色与颜色间的过度略显模糊.显然是用水过多,但教师只对作品的优点进行了评价,面对于缺点却没能及时指出.因此,在第二次练习时,这位学生依然没能克服前次作业的不足。我想,如果教师当时能在表扬其优点的同时,中肯地指出缺点,那么,学生将不会重复前一次的错误。真正的激励应该是对事实的肯定,对精神的唤醒,对行动的鼓舞。真实的评价应坚持向学生传递真实的信息,以鼓励为主,但并不摒弃批评,而是讲究批评的艺术,不使学生丧失美术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因此,只有真实的评价,才能体现对学生的尊重,才能真正令学生信服。现象2:评价缺乏情感性美术学习活动中,学生是一个充满个性、活泼、灵动的独特个体,并且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情感世界。一个教育家曾说过,“每一个儿童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一个没有真情的教师,一次没有情感的评价,怎能让学生感到教师的期望,从而去充满热情地学习?一位美术教师在上《会说话的手》这课时,先带扭大家玩了手形游戏,用手变出小鸟、小狗、小鹿、兔子等动物.这时,一位男孩子举手说道:“手指不仅可以玩游戏,还可以传递信息,如一至十的数字、OK等手势,还有中国人拜年时做的恭喜的手势和佛教信徒做的合十手势.”说着,他还淘气地做了个“V(胜利)”的手势.在场的听课教师无不为小男孩的精彩发言而暗暗喝彩。都认为教师会抓住这一契机,很好地表扬这位学生,并即兴带领大家来做一做相关手势。但这位教师并没有这么做,只是轻描谈写地评价道:“你说得很好!”接着就继续下面的教学活动了.小男孩看了看教师,有些失望地坐下,眼神中充满了黯然的表情。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享受美术学习的乐趣?《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人文性在本质上强调人的情感、人的体验.美术课以绘画为载体,承载人的情与意,是学生、教师二者感情碰撞的空间,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很好!”、·画得真棒!”、“你有进步了!”等冷冰冰的评价又如何能唤起学生的真情,去引发师生间情感的共鸣呢?因此,美术学科也呼唤着教师评价的真情投入。现象3:评价缺乏沟通性美术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交往活动,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作为交往的一个渠道,作为对话的一种方式,评价呼唤着平等和沟通。通常要使评价者最大限度地接受评价结果,就应强调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之间的相互协商、理解和沟通。但在实际教学中,“好!”、“不好!”、“对!”、“不对!”等评价仿佛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