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是你****元呀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52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设计.docx

《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设计.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5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设计(精选1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2.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教学难点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我们为什么会知道这几幅图片的季节呢?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二、具体环节1.了解作者竺可桢。(参考学生资料《名师测控》)2.多媒体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并解决生字词。3.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并用多媒体显示,学生读并积累,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案》。4.学生按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学生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学生明确:(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5.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1)选几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评价。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说明文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设计篇2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过程与方法1、理解文章的内容,学习作者写文章时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2、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重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2、学习文章的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导入:同学们,七年级时,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你们还记得里面是怎样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知道冬天已经降临了,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我们解释其中的道理。竺可桢(1890—1974年),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1、速读课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争取两分钟内读完。2、理清文章条理。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第6~10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