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解析PPT文档.ppt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09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9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中国制造解析PPT文档.ppt

中国制造解析PPT文档.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6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一节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分析一、国际地位大幅提升1990年我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为2.7%,居世界第九;到2000年上升到6.0%,居世界第四;2007年达到13.2%,居世界第二;年为19.8%,跃居世界第一。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我国工业领域技术创新经过模仿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多个阶段,创新要素在总量上逐步接近世界前列,正在由跟随式创新向引领式创新转型。年,我国全社会R&D经费投入13312亿元,占GDP比重达2.09%,是年4616亿元的2.88倍;按照汇率计算,我国R&D经费投入总量位居世界第三,投入强度在新兴发展国家中居于领先地位。制造强国“三步走”战略是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二、提出制造强国战略的主要依据第三,标准体系整体水平不高。从环境压力看,长期积累的环境矛盾正集中显现,目前全国有70%左右的城市不能达到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17个省(区、市)的6亿左右人口受雾霾天气影响,水体污染较为突出,土壤污染日益凸显,重大环境事件时有发生。第2节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环境二、提出制造强国战略的主要依据其次,我国企业在品牌设计、品牌建设和品牌维护等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22%和40%;第5节《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目标4个百分点,年和2025年指标将分别达到72%和84%如,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从年的顶点下降了560万,劳动力供给呈缩减趋势,并直接导致用工成本上升。19分(-年平均增长0.年各国制造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对比图各国制造业增加值率变化趋势(2000-)一、体现创新能力的指标四、绿色发展能力增强工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环保、废水循环回用等关键成套设备和装备产业化示范工程积极推进。十一五”期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26%,实现节能量7.5亿吨标准煤,以年均6.98%的能耗增长支撑了年均11.57%的工业增长。“十二五”前四年,我国工业能耗累计下降21%,工业水耗累计下降28%左右,基本实现“十二五”预计目标。五、集聚水平不断提升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转型升级的总要求,推动优势企业、优势产业集约集聚发展,产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企业兼并重组效果逐步显现,产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年6月,我国汽车销量前十名的企业(集团)生产集中度达90%,比年提高4个百分点;年水泥行业前十家企业产量占总产量的37.8%,较年提高了12.7个百分点;平板玻璃行业前十家企业产量占总产量的53.5%;电解铝行业前十家企业产量占总产量的68%。优化重点产业布局和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年,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8.4%和10.6%,分别高于东部地区0.8和3个百分点。第2节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环境一、技术创新和突破带来深刻变革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重要领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性突破和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产业变革,将对全球制造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并改变全球制造业的发展格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将促进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的深刻变革,智能化服务化成为制造业发展新趋势。随着产业价值链重心由生产端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的转移,产业形态将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网络众包、异地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订制、精准供应链管理等正在构建企业新的竞争优势;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加速重构产业价值链新体系。二、全球产业格局正面临重大调整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与中低收入国家争夺中低端制造转移同时发生,对我国形成“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高端制造领域出现向发达国家“逆转移”的态势。发布《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德国发布《工业4.0》,在《制造业白皮书》中重点发展机器人产业,英国发布《英国制造2050》等。苹果电脑已在本土设厂生产,TDK也将把部分电子零部件的生产从中国转移至秋田等地越南、印度等一些东南亚国家依靠资源、劳动力等比较优势,也开始在中低端制造业上发力,以更低的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转移。如:微软计划关停诺基亚东莞工厂,部分设备转移到越南河内;耐克、优衣库、三星、船井电机、富士康等知名企业纷纷在东南亚和印度开设新厂。三、资源环境和要素成本约束趋紧从资源能源看,我国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人均淡水、耕地、森林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40%和25%,石油、铁矿石、铜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可采储量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7.7%、17%、17%。从环境压力看,长期积累的环境矛盾正集中显现,目前全国有70%左右的城市不能达到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17个省(区、市)的6亿左右人口受雾霾天气影响,水体污染较为突出,土壤污染日益凸显,重大环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