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期中成绩分析及集体备课.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95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初三期中成绩分析及集体备课.doc

初三期中成绩分析及集体备课.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7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06.11期期中中考考试试试试卷卷分分析析初三语文期中试卷,基本上按照05、06年中考形式设题,难度与中考持平(说明文因语言含蓄人文性强故显稍难),遵从并检验了九上的学习。整个阅卷工作严谨,阅卷质量较高,尺度把握适中。几乎不存在阅卷水分和分数贬值的现象。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失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名句默写错别字较多;二是文字表述题中语言表述词不达意,欠通顺,错别字严重,造成不应有的失分;三是古诗鉴赏学生掌握不牢固;四是阅读中理解不准确,答题不到位,特别是说明文阅读,学生文体意识淡薄,不能识别题目所考察的能力点;五是写作基本功不够扎实,选材狭窄、陈旧、语言苍白,部分学生敷衍成文,不追求写作质量;六是部分学生学习和考试态度不够端正,对自己要求甚低,书写极其潦草,答题极其应付。这些表明,初三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基本能力方面还存在许多“硬伤”,任重而道远,需要全体初三师生在下一阶段的学习和复习中加以克服。阅卷中发现:26号卷本中有学生几乎一字不写;8、20、22、23、26、27、48、51等试卷,低分生比比皆是。共3小题12分,分别是默写、漫画、名著。默写:均考察名句中的名句。错误原因主要有:1。识记不牢,用同音别字代替。2.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如“言字旁”写得像“三点水”。3.审题不仔细,不能表述完整的句子。例如第3小题写含有“为伊消得人憔悴”之意的句子,许多学生默写不完整,只断章取义,仅写上“‘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4.第4小题,作者与诗句张冠李戴。对于古诗的掌握学生目前尚存在较大漏洞,人人名句过关只是一句空谈,尚未得到落实。积累作为学生的得分点,不应对任何学生降低要求,尤其后进生,更要落实和要求到位。漫画题:读懂画意是前提,恰当表述是基础。学生读懂这则漫画不是大问题,关键是表达。部分学生的表达尚不能做到言简意赅、准确贴切。名著考察难度系数已降至最低,但学生答题情况依然不佳。相关人物的相关情节概括不够准确,除错别字外,类似像“武松的壮志、勇敢,武艺高强的一位英雄好汉”等这样不通顺、有语病的表述比较常见。古古诗诗文文阅阅读读古诗鉴赏的篇目《渔家傲》是课内名篇,本应是学习重点,但从试卷中所反映的情况来看,学生答题情况一般。学生对古诗中“景语”的画面描绘的要求及答题技巧未能加以掌握。回答往往笼统含糊,不细致深入。第二问,本意是考察对诗歌感情的把握皇潜浠涣艘恢痔?问方式,这应是诗歌教学最基本的立足点。许多学生由于没有仔细审题,没有理解题意,丢分十分可惜。有个别学校对诗歌鉴赏重视程度不够,学生普遍得分在0—3分。文言文考察注重课内外的联系与比较是今年济南市乃至其他各地市中考题中显示出的一个鲜明的走向。(将同题材不同作者的作品或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阅读)。本次考试遵循了这种考察方式,试题难度不大,但考查面较广,涉及文言朗读节奏的划分、虚词用法、翻译、人物形象的品评等,关涉文言文常考题点中的四个。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虚词用法、翻译句子等学生落实还不到位。人物形象的品评答题思路不够严谨,表达有较多问题。现现代代文文阅阅读读现代文阅读第一篇,其实是今年中考B卷的选文。选文的确体现了有教育意义、贴近生活、易于理解,能读进去等特点。考察内容为字词、整体感知、关键句子的含义作用、圈点评注赏句、拓展链接等。仿照并遵从了近两年的考察要求。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一些易读错、写错的多音字或常见字,对学生而言依然是失分处,如卷中的“角色”和“精湛”。整体感知,学生往往答题欠全面。关键语句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学生往往答题偏颇。“圈点评注”是继去年“读书卡片”后又一以读书方法为“外壳”的考察词句赏析的题目,而且对语言的品味赏析题肯定会逢考必考。学生对于做圈点评注的方法步骤掌握得还不甚理想,尤其对是“解释词语本意-----解释词语语境意----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理解句子的写法和表情达意的作用”等如上的答题步骤没有掌握。由文本主题生发的拓展链接材料的中心与文本的主题有着必然的相似与联系,要善于捕捉链接材料的关键词句,谋求文本与材料的共性观点和道理,进行诠释,获得“思考与感悟”,但部分学生对这样的题目不知所云。说明文本次选文文体特点不太明朗,语言含蓄、富含人文性,故许多学生误认为本文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