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议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凡事预而立,不预则废"是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的话。此句话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做好任何一件事情,有了预先准备,则可以获得成功,否则会遭到失败。教师上课也是一样,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课前认真备好课。再优秀的教师,在上课之前都无一例外的要做一番准备工作,因为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障。正如苏联功勋女教师考茨琴柯所说:"我所以得到功勋教师的称号,主要是由于我在二十五年的教学中,对每堂课的课前准备都是认真的、细致的,在我的记忆中,从来没有一次上过不成功的课。"新的课程在教学观和教学方式上与传统的课程有较大不同,也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为了克服个人备课的惰性、片面性和随意性。因此,新的课程要求教师备课时采用集体协作的方式。也就是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立足于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在充分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前提下,集中众多人的智慧与教学经验,来共同研究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商讨教学中的方法,研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最科学的教法和程序,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它能有目的、有计划地保证了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现在许多学校都在提倡集体备课,其目的不是为了追求形式,而是为了追求教育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效果。集体备课成效如此显著,那是不是就不用个人备课了呢当然不是。集体备课虽然有很多优势,但每位教师都有着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长,。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也这就是说教学中的合作,必须是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怎样才能做到个人与集体备课相结合呢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想法:一、个人备课是前提个人备课是教师自己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进行一次熟悉、吸收和消化的过程,是融入自己个性化教学的途径,是达到因材施教目的的手段。教师个人对课本的钻研是集体备课的前提,它是为集体交流的备课活动做准备的。在新课程所倡导的集体备课中只有组织者和协调者之分,而没有主人和旁观者之分的。每个教师事先个人钻研了,便有心得好拿去交流,去启发,去争论,去碰撞。如果只有主备课人,而其他教师不做准备与钻研,就缺乏观点﹑见解和看法,集体备课时只能当看客和听众了。因此,集体备课前首先应该是人人备课,个个钻研,立足为集体备课中的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碰撞,以致达成共识做好准备。因此集体备课前,要发动成员老师个人先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在自己充分熟悉,研读的基础上好???进行集体备课,大家在讨论的时候才能提出自己的思考、经验、困惑,才能形成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的局面。以备在后续的集体备课中,真正得以发挥作用!二、正确认识集体备课"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交换,可以形成两种思想。"集体备课是新课程改革校本教研的主要方式之一。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的知识是有限的,人的决策能力是有限的,人的处理问题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要集中众人智慧,取长补短,择优弃劣,就是进步的过程,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集思广益,才能实现超越。可见集体备课是必要的,它倡导教师间的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可以避免教师个体研究势单力薄的情况,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要想使我们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集体备课,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目前,我们的集体??课有时似乎只是一种形式,老师的备课也大都是从网上或书上找些名家的教案,然后拿来念一念,大家坐在一起听一听。抑或是将备课内容分派给个人,由某一个人"主备",然后在集体备课时间上就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以及教学过程做个介绍,其他老师提提建议,做个记录,就不了了之,并没有真正用于教学实践,集体备课真正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发挥。如我前文谈及的"主人和旁观者"。我想这就是我们老师对集体备课缺乏正确的认识所造成的。要想让集体备课发挥良好作用,作为老师首先要明白集体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学研究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三、集体备课替代不了个人备课魏书生说:"一个教师,要紧的不是忙着去否定,不是去证明,更不是糊里糊涂地照搬,不加任何改变。他应当像蜜蜂一样,在教法的百花园中到处采集于自己有用的花粉,回来酿造自己课堂教学的蜜。"集体备课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资源共享的理念。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及教学水平。但我们绝不能把集体备课和个人教案等同起来。准确说科学的备课是个人准备、集体讨论、个人再备课的过程。在集体备课后,教师一定要写出自己的个性化教案,而不是大家共同使用同一个教案。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个性,同年级同科的老师使用同一教案,教师在教学中就会失去自己的教学风格,丧失工作积极性,更助长了教师的惰性。同时,教学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不单是教学的执行者,更要是一个决策者。教师需要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