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文化产业初探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摘自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一、概念及范围(一)文化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3年)文化: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与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文化产业已形成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以及艺术培训业等行业门类。2004年,国家统计局在与中宣部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从国家有关政策方针和课题组的研究宗旨出发,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文化及相关产业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约坝胝庑┗疃泄亓幕疃募稀?根据这一概念,文化产业的范围为:1、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实物形态文化产品的娱乐产品的活动,如书籍、报纸的出版、制作、发行等。2、为社会公众提供可参与和选择的文化服务和娱乐服务,如广播电视服务、电影服务、文艺表演服务等。3、提供文化管理和研究等服务,如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图书馆服务、文化社会团体活动等。4、提供文化、娱乐产品所必须的设备、材料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如印刷设备、文具等生产经营活动。5、提供文化、娱乐服务所必须的设备、用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如广播电视设备、电影设备等生产经营活动。16、与文化、娱乐相关的其他活动,如工艺美术、设计等活动。(二)创意产业创意产业英国的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给“创意产业”(CreativeIndustry)做出了如下定义:创意产业”就是源于个人创意、技巧和才华,通过知识产“创意产业”就是源于个人创意、技巧和才华,权的开发和运用,而形成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权的开发和运用,而形成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按照英国政府和专家的意见,“创意经济”的范畴包括13个行业,即: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等。美国将创意产业分为6类:文化艺术、音乐唱片、出版业、影视业、传媒业、网络服务业。新加坡将创意产业分为3大类13个行业。第1类艺术与文化:摄影、表演及视觉艺术、艺术品与古董买卖、手工艺品;第2类设计:软件设计、广告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平面产品及服装设计;第3类媒体:出版、广播、数字媒体、电影。(三)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主要特征:1、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知识性特征。2、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附加值特征。3、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强融合性特征。《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09)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以知识: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以知识产权的形成和应用为载体,将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创新创意,产权的形成和应用为载体,将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创新创意,通过科技的支撑作用和市场化运作可以被产业化的活动的总和。将全省文化创意产业支撑作用和市场化运作可以被产业化的活动的总和。分为产业设计、信息软件、建筑景观、文化传媒、咨询策划、创意农业6个大类,11个行业,涉及38个国民经济行业小类。2006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规定,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2行业集群。行业集群。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文化产业标准反映的主要是文化和经济的融合,而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关注科技发展对文化、经济活动的深刻影响,更加强调文化、技术和经济三者的深度融合,其范围既包括文化产业的全部内容,同时也包括文化产业以外的科技创新活动内容。二、历史背景——2000年,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