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重庆二外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学案模板重庆二外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学案模板.2课时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学案模板课题:课题:摩擦力一、学习目标1.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正确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2.会应用公式F=μ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大小因素;3.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以及大小和方向;4.理解最大静摩擦力。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二、预习指南节次自然段自主学习1(57页)⑴初中你学习了哪些摩擦力?⑵在日常生活中你知道有哪些摩擦力存在?第三章第三节2(57页)⑴观察图3.3-1甲,木箱受到哪些力?⑵举例说明什么叫相对运动趋势?⑶静摩擦力的定义是什么?⑷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是什么?⑸静摩擦力的方向是什么?3(57页)怎样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2(58页)⑴最大静摩擦力是什么含义?⑵静摩擦力的范围是什么?3(58页)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4(58页)⑴滑动摩擦力的定义是什么?⑵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是什么?5(58页)滑动摩亮Φ拇笮≡跹扑悖?6(58页)动摩擦因素与哪些因素有关?合作学习:⑴摩擦力和弹力有哪些区别和联系?⑵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有哪些区别和联系?⑶摩擦力是动力还是阻力?⑷摩擦力的方向总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吗?备注三、学习指导本节重点:1本节重点:⑴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其规律,会用F摩=μFN解决具体问题。⑵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其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本节难点:2本节难点:⑴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的判定。⑵摩擦力方向的判断。3笔记要点静摩擦力⑴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趋势而又保持相对静止时,在接触面间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个力叫静摩擦力。⑵产生条件:相互接触、相互挤压、表面粗糙、相对运动趋势。所谓“相对运动趋势”,就是假设接触面光滑,物体间就会发生相对运动。比如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就是由于有静摩擦力的存在;如果接触面光滑,由于受到重力,物体就会沿斜面下滑。⑶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可用假设法判断)相反。⑷大小:两物体间实际发生的静摩擦力F在零和最大静摩擦力Fmax之间:0<F≤Fmax。也可根01据二力平衡条件等判断。⑸作用点:两物体的接触面上。滑动摩擦力⑴定义: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发生相对滑动时,另一个物体会产生一个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这个力叫滑动摩擦力。⑵产生条件:相互接触、相互挤压、表面粗糙、相对运动。“相对运动”与“物体运动”不是同一概念,“相对运动”是指受力物体相对于施力物体(以施力物体为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而“物体的运动”一般指物体相对地面的位置发生了改变。⑶方向:总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⑷大小:与动摩擦因素和正压力有关:F=μFN。F①压力FN与重力G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力,它们在大小上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也可以毫无关系;②μ是比例常数,称为动摩擦因数,没有单位,只有大小,数值与相互接触的材料、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在通常情况下,μ<1;③实验表明: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只由μ和FN共同决定,与物体的运动情况、接触面的大小等因素无关。⑸作用点:两物体的接触面上。四、典型例题例1.如图1所示,木块重G=30N,外力分别为F1=10N,F2=20N,F3=30N,F4=40N,木块均处于静止状态。则木块与接触面之间的压力N1、N2、N3、N4分别多大?木块与接触面间的静摩擦力f1、f2、f3、f4分别多大?图1例2.如图2所示,用水平力F把重为G的木块紧压在竖直墙上静止不动,不计手指与木块间的摩擦力,当水平力增加到2F时()A木块所受的摩擦力变为原来的2倍;B木块受到墙面的弹力变为原来的2倍;C木块受到的重力变为原来的2倍;D木块将向下滑动。图2例3.如图3所示,A、B两物体叠放在一起,置于水平桌面上,其中GA=60N,GB=80N,A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F1,受到水平向右左的拉力F2,和B在下列情况下始终保持静止状态。BA求下列情况下,A、B受到的摩擦力分别多大?⑴F1=0,F2=10N;⑵F1=10N,F2=0;⑶F1=10,F2=10N;⑷F1=10,F2=30N。F1F2例4.在东北的林场中,冬季常用马拉的雪橇运木材,雪橇有两个与冰面接触的钢制滑板。如果冰面是水平的,雪橇和所装的木材的图32总质量是5.0t(吨),滑板与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是0.02,马要在水平方向上用多大的力才2能拉着雪橇在冰道上匀速前进?(g取10m/s)例5.某同学用弹簧秤称一木块重5N,把木块水平桌面上,弹簧秤水平地向右拉木块。⑴当弹簧秤读数为1N时,木块未被拉动,这时木块受到的是______摩擦力,大小是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