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大道之行也教案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道之行也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大道之行也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一些重要词语。2、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3、背诵并默写全文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背诵全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学习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敢于冲破现实,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2、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教学重点理解文意,当堂成诵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1、本文与《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有无相似处?2、这个社会理想能实现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教学方法1、朗读法。即多读。2、自学与点拨相结合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复习《桃花源记》,它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生答: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人各尽所能参加劳动很好。今天我们的新课《大道之行也》与此相似二、朗读课文;了解文意1、大家把课下注音标在文中后,教师请一学生试读课文,强调纠正字音2、学生大声自读课文两到三遍,直到读熟3、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翻译全文,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ju通“举”,选拔矜guan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男有分fen职业、职守货恶wu厌恶、憎恨亲以……为亲;抚养闭杜绝三、理清文章思路,背诵课文1、文章可分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概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二层:“故……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是谓大同”总结全文。2、学生一边齐读课文,一边思考层意。然后试着背诵。3、多媒体播放原文,不带标点,让学生读出句逗四、探究思考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相似的地方在哪里?2、这个大同社会能实现吗?今天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五、小结远古的人们描绘的美好社会到今天都没能实现,但我们相信:总有一天,这宏伟的蓝图终会成为现实。让我们为之而努力奋斗吧。古人都有理想,我想:大家也一定有自己的人生理想:每天进步一点点?考一个好成绩?好大学?在这里,我祝大家美梦成真大道之行也教案2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3.背诵并默写全文。4.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过程和方法目标:1.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2.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教学重点:背诵课文教学难点: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教学方法:1.朗读法。2.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3.探究创新法。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已选好的一张科幻VCD、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教学要点: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教学步骤:一、导入《桃花源记》给我们描述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画卷。今天,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二、整体把握范读课文,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研读理解自由朗读,掌握文言词知道学生翻译课文1.自主探究理解翻译2.小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3.全班交流三、探究讨论:1.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2.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3.指导朗诵4.理清文章脉络,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本文分三层(一)总领全文(二)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三)总结全文5.指导单独朗读,注意停顿四、教师总结: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他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两千年来一直被许多思想家追求,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五、作业布置:1.思考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之处?2.背诵并默写全文六、板书设计教学后记:《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大道之行也教案3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相关文言文字词,翻译并背诵课文。2、熟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层次和脉络。3、理解孔子“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