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一、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历史作用。2、教学目标:①能力目标:探究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②情感目标: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不断创新,促进民族大融合,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与时俱进是社会进步的灵魂。3、重点、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原因和条件、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4、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和师生讨论相结合。二、教学过程★创设情景三国两晋南朝史(220年东汉灭亡——589隋统一全国)北方南方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北魏宋齐梁陈隋朝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基本特征: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知识梳理一、改革的背景1、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奠定基础),但社会发展落后;2、各族人民杂居,出现民族融合趋势。3、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①吏治混乱、民族歧视、贵族巧取豪夺导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②宗主督护制导致中央政权与地方宗主的矛盾。4、改革目的:缓和矛盾,促进北魏社会发展,根本目的是巩固鲜卑族的统治。5、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二、改革的内容(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一)前期——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1、均田制(包含租调制)(1)主观目的:保证政府财政收入;限制土地兼并。(2)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3)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结合小字理解)(4)影响:A、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抑制土地兼并,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B、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均田制推动北方游牧民族向封建农民转化,促进了民族融合。D、北魏首创均田是制,后来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影响深远。(5)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6)崩溃:唐朝中后期,着土地兼并严重、土地买卖频繁,逐渐瓦解。2、三长制(1)原因:宗主督护制激化地方与中央的矛盾;均田制的推行。(2)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3)影响: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状况;配合了均田制的实行,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3、整顿吏治(1)原因:吏治混乱、贪污严重,影响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激化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2)内容:俸禄制、任期考核制(3)影响:吏治得到改善;减轻农民赋役负担,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二)中后期——特点: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实行汉制、移风易俗1、迁都洛阳(1)原因:从平城方面看从洛阳方面看政治洛阳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有利于争取汉族地主的合作经济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生产不能满足需要地处黄河之南,农业生产发达军事易受强敌“柔然”威胁,不利于控制中原利于控制中原,并举兵南下征服较弱的“南齐”文化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先进的汉族文化,数个朝代之都目的为了:加强:(2)影响:A、使得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政治、经济中心;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B、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展开;C、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2、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1)根本原因: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2)措施:改穿汉服、改用汉姓、提倡与汉族通婚、改说汉语、改行汉制(3)影响: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和个体的封建化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三、改革成功的原因:(1)改革顺应历史潮流。(2)与孝文帝卓越的胆略和远见分不开,他冲破重重阻力,毅然进行改革。(3)全面改革,措施切实可行。四、改革的影响:(1)对北魏社会:经济上: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北方出现繁荣景象。政治上:加速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2)对统一多民族国家: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国家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五、特点性质: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的改革;是推动社会转型的全面改革。★巩固反思:人类社会,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正确评价孝文帝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