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晋元高一语文期中试题.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06晋元高一语文期中试题.doc

2006晋元高一语文期中试题.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06学年第一期高一语文期中试卷2006-10-23一、阅读下文,完成1--7题(15分)阅读下文,(1)在小时候,每当冬夜,我们一大家人围着个大圆桌吃饭,我经常坐在祖母身旁,祖母总是摸着我的头说:“感谢老天爷赏我们家饭吃。记住!饭碗里一粒米都不许剩,要是糟蹋粮食,老天爷就不给咱们饭吃了。”(2)刚上小学的我,正念一些打倒偶像、破除迷信的课文。我的学校就是从前的关帝庙,我的书桌就是供桌。我曾给周仓画上眼镜,给关平戴上胡子。祖母的话,老天爷什么的,我觉得是既多余,又落伍的。(3)不过,我却很尊敬我的祖父母,因为这饭确实是他们挣来的,这家确实是他们建立的。我感谢面前的祖父母,不必感谢渺茫的老天爷。(4)祖父常年在风雨里辛劳,祖母每天在茶饭里刻苦,他们明明知道要滴下眉毛上的汗珠,才能捡起田中的麦穗,而为什么要谢天?我,一个小孩子,混吃混玩,却为什么不感谢老天爷?——这个问题,一直在我的心中是个谜。(5)直到前年,我在普林斯顿浏览爱因斯坦的《我所看见的世界》时,才得到一种新的领会。(6)我在读这本书时,看到爱因斯坦对谢天的看法。比如:在与原子之父波尔的争辩中,爱因斯坦不忘赞美波尔;在数学大师劳伦兹的纪念会上,他的谦卑的致词更使人动容。我忽然发现爱因斯坦想尽量给人一个印象:相对论不是甲发明的,就是乙发明的,而与爱因斯坦本人不相干似的。就连《相对论》本文中,爱因斯坦也会忽然天外飞来一笔:“这如不是劳伦兹,就不能出相对论!”像爱氏这种不居功的态度,实在是史册中少见的。爱因斯坦感谢了这位,感谢了那位;感谢了古人,感谢了今人,就是不提他自己。(7)我就想,为什么立功者偏不居功?像爱因斯坦之于相对论,像我祖母之于我家。(8)几年来自己到处奔波,挣了几碗饭吃,作了一些研究,写了几篇学术文章。真正做了点事以后,才有了一种新的觉悟,即无论什么事,得之于人者太多,出之于己者太少。因为需要感谢的人太多了,就感谢天吧。无论什么事,也需要先人的遗爱和遗产,众人的支持与合作,机会的等候与到来,这些缺一不可。越是真正做了一点事,越是感觉到自己贡献的渺小。(9)于是,创业的人都会自然地想到上天,而败家的人却无时不想到自己。1、关帝庙中供奉的最主要人物是时期的。2、文章分为三部分。试用竖线在下列文章段落序号间划出。(1)(2)(3)(4)(5)(6)(7)(8)(9)3、上小学时,为什么“我”会觉得祖母的话“是既多余,又落伍”的?1。4、第四段中“要滴下眉毛上的汗珠,才能捡起田中的麦穗”一句在文中的真正含义是。5、在第6自然段中,作者叙述了,初步回答了的例子,赞扬了。6、本文中,我对谢天的认识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请用简洁的笔墨加以介绍。分)(4。7、下面是对本文写作技巧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A、作品的语言平淡而浅易,但主题却深刻而富于哲理。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B、本文以“谢天”为线索,将祖母、“我”及爱因斯坦对“谢天”的看法等材料组织起来,从而使作品思路清晰,结构严谨。C、对比手法的运用也是本文的一个艺术特点。比如作品通过祖母与爱因斯坦对“谢天”看法的对比,赞扬了爱因斯坦的伟大人格。D、用“给周仓戴上眼镜,给关平画上胡子”的材料,表现我的幼稚无知,为下文觉得祖母的话“是既多余,又落伍”做好了铺垫。E、本文的结构是总分式,先分别从祖母和爱因斯坦两方面说明人们对“谢天”的态度的不同,最后总结,得出结论。二、阅读下文,完成1—6题。(13分)阅读下文,—1852年斯佗夫人写了一本《汤姆叔叔的小屋》,导致了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林肯说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解放黑奴的大革命。比斯佗夫人约晚50年,居里夫人发现了镭,也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革命,科学革命。它直接导致了后来卢瑟福对原子结构的探秘,导致了原子弹的爆炸,导致了原子时代的到来。更重要的是这项发现的哲学意义。哲学家说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西方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公元1082年东方哲人苏东坡赤壁望月长叹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现在,居里夫人证明镭便是这样“不能以一瞬”而存在的物质,它会自己不停地发光、放热、放出射线、,能灼伤人的皮肤,能穿透黒纸使胶片感光,能使空气导电,它刹那间是自己又不是自己。哲理就渗透在每个原子的毛孔里。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她也在不停地变化着,当工作卓有成效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她逐渐变得眼花耳鸣,苍白乏力。而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的沉重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