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单元备课年级:二年级学科:语文单元名称第五组友好相处,团结合作教材分析本组教材是围绕友好相处、团结合作这一专题编排的。从识字五到课文,到语文园地,从团结起来力量大,到相互称赞、学会欣赏别人,到互相帮助、和谐相处,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处处体现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和现代意识。《识字5》本课内容由5条关于团结合作的谚语组成,这几条谚语通俗易懂,给人们启示也很深刻。如“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座右铭,用来时时提醒自己,教育自己。《称赞》是第18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别人有困难,我们应该热情帮助,新世纪的小主人就应该友好相处,团结合作。”爱听好话,这是人们的正常心理,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这是人的正常需要。文中的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想不到的效果。要想获得别人的称赞,得先学会称赞别人。《蓝色的树叶》一课是互相帮助,不应成为一句口号。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每个人的一种责任,一种行为习惯。但要能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本课中的林园园,舍不得把自己的绿铅笔借给同学,说明她在帮助别人方面做得不够好。教学时既要让学生看到林园园的不足,又要让学生相信林园园会成为一个助人为乐的好孩子。《纸船和风筝》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带着谅解,带着浓浓的真情,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七彩的友谊长桥。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纽带。故事的动人之处在于,当松鼠和小熊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之后,他们表现出的内心的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的方式和感人场面。只要我们带着一颗童心,带着对真挚友情的向往,去朗读这篇课文,就一定会受到深深的感染。《从现在开始》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故事课文,文中的猫头鹰和袋鼠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招致大家反对,而小猴子却让大家按照自己习惯方式过日子,受到人们的拥戴。由此,得出相互尊重是和谐相处的重要条件,这一点在教学中需渗透进去。《语文园地五》是由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口语交际以及展示台组成,而本组我的发现的编排每一行的字都有一个相同的偏旁,需要学生运用偏旁归类的方法巩固识字,并引导发现偏旁与字义的关系,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将其作为教学重点。而在日积月累中,本组安排了数量词的练习,要求学生能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用数量词填上相应的事物名称;在“我会读”的安排中,需要学生通过朗读运用,从而积累词语;“读读背背”则延续了本单元“团结互助,友好相处”的主题,安排的小儿歌《走山路》,短小并有着深刻含义。口语交际则围绕“合作”为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展示台的设计也方便老师延续口语交际的话题展开。教学目标1、认识46个生字,会写38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背儿歌、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3、正确、流利地朗读谚语,培养学生有积累谚语的兴趣。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5、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6、仔细体会人物的语言,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7、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8、运用偏旁归类的方法巩固识字,并引导发现偏旁与字义的关系。9、能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用数量词填上相应的事物名称。10、朗读词语、通过读记积累词语。教学重、难点及关键重点:是自主识字46个,规范书写38个生字。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背儿歌、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正确、流利地朗读谚语,培养学生有积累谚语的兴趣教学思路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反思自己的言行,克服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品格,学会多为别人着想,学会欣赏别人,尊重别人和谅解别人。在读中整体感知和感悟课文,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要把语文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注意与人友好相处、团结合作。教学方法1、这组课文都要引导学生熟读课文,采取指名读、自由读、比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读中悟,读中思。谈话法、实验法、情境教学法2、用有趣的故事、活动复现生字,巩固要认识的字。3、要写的字,采取学生自学,教师指导写,小组合作学等形式进行。实践活动我知道,很多小朋友都为小熊、松鼠的故事高兴着、感动着,尤其你们读最后一句时,老师也被深深地感动了。此时此刻,他每放一只纸船,就会默默地为小熊说一句话,他会说什么呢?(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同时也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课时分配教学内容课时识字5118《称赞》219《蓝色的树叶》220《纸船和风筝》221《从现在开始》2语文百花园五3写字1考查2课时备课学科语文课型新授课课题识字5内容本课词语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谚语,培养学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