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ppt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373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ppt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6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学习要点第一节货币政策目标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最终目标的内容1.币值稳定(物价稳定)2.充分就业3.经济增长4.国际收支平衡(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1.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的矛盾2.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3.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4.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之间的矛盾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1.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内容(1)对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规定。(2)对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资产种类的规定。2.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机制第一,对货币乘数的影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负相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降低(提高)将使货币乘数增大(减小),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银行系统信用扩张能力增强(减弱),货币供应量增加(减少)。第二,对超额准备金的影响。当中央银行降低(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在整个银行系统的基础货币和准备金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超额准备金增加(减少),从而银行的可贷资金增加(减少),信贷规模扩张(收缩)。两方面作用的结果均使市场利率降低(提高),从而刺激(抑制)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加。3.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果法定准备金率最大的优点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强有力,并且效果明显、收效迅速。局限性:(1)缺乏弹性,不宜作为中央银行日常调控货币供给的工具。(2)它的调整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心理预期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以致使得它有了固定化的倾向。(3)对各类银行和不同种类的存款的影响不一致,因而货币政策实现的效果可能因这些复杂情况的存在而不易把握。(二)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货币政策。1.再贴现政策的内容一是再贴现率的调整;二是规定可以向中央银行申请贴现的票据的资格。2.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机制如提高贴现率,这对货币供应量有两个层次的影响,一个层次是因为商业银行借入同量货币要支付更多的利息使借款成本提高,银行便会减少向中央银行借款数量,这就使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减少,如货币乘数不变,则货币供应量减少。另一个层次是银行因借款成本提高,出于盈利动机,银行的贷款利率也会相应提高,客户借款的借款成本也随之提高,客户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减少,使银行信用规模收缩,货币供应量随之减少。3.再贴现政策的效果有效性:(1)有利于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人作用。(2)再贴现政策通过对贴现对象的选择、对贴现票据的规定,可以起到一定的结构调整作用。(3)再贴现政策作用缓和,可以配合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局限性:(1)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2)再贴现政策缺乏弹性。(3)再贴现率高低有限度。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再贴现率无论多高,都难以阻止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贴现。(三)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债券市场上公开买卖各种政府证券如国库券、国债等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及利率的一种政策工具。1.公开市场操作的作用机制(1)通过改变银行系统的准备金总量而起作用。(2)通过利率来影响货币供应量。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1.优惠利率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3.消费者信用控制4.不动产信用控制三、直接信用控制工具1.信用分配2.直接干预3.流动性比率4.利率最高限额四、间接信用控制1.道义劝告2.窗口指导第三节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二、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标准1.相关性2.可测性3.可控性4.抗干扰性5.适应性三、可供选择的主要中介指标(一)可供选择的操作目标1.准备金2.基础货币(二)可供选择的工具目标1.货币供给量2.利率四、中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第四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时滞3.托宾的q理论(二)非货币资产价格传导机制(三)信贷配给传导机制1.银行借贷渠道论R↓→MS↓→D↓→L↓→I↓→Y↓2.资产负债表渠道论R↓→M↓→r↑→NCF↓,P↓→资产状况恶化→L↓→I↓→Y↓(四)汇率传导机制二、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一)传统体制下的直接传导机制(二)改革以来的双重传导机制三、货币政策时滞货币政策时滞的概念及其测算第五节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理论与中国的货币政策实践(三)货币主义的短期有效理论(四)新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有效理论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践(一)1984~1988年间的货币政策1.1985年的紧缩货币政策2.1987年的紧缩货币政策(二)1988~1991年间的货币政策(三)1992-1996年间的货币政策(四)1996~2002年的货币政策(五)2003年~2007年的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