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引言2.核磁共振成像发展简史3.磁场中的核自旋4.射频场和核受激现象5.弛豫和FID信号6.傅立叶变换7.梯度场和空间编码8.自旋回波成像序列9.K空间和图像重建数学原理10.成像参数与图像权重11.快速成像序列12.磁共振成像特点和前景13.核磁共振系统组成14.主磁体系统15.梯度系统16.射频场系统17.谱仪系统18.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引言——初识磁共振成像效果和成像仪磁共振成像是临床最常见的诊断途径之一。GESIEMENSPHILIPS联影奥泰安科鑫高益引言——初识磁共振成像效果和成像仪引言——初识磁共振成像效果和成像仪1.引言2.核磁共振成像发展简史3.磁场中的核自旋4.射频场和核受激现象5.弛豫和FID信号6.傅立叶变换7.梯度场和空间编码8.自旋回波成像序列9.K空间和图像重建数学原理10.成像参数与图像权重11.快速成像序列12.磁共振成像特点和前景13.核磁共振系统组成14.主磁体系统15.梯度系统16.射频场系统17.谱仪系统18.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磁共振成像发展简史(Nuclear)MagneticResonanceImaging2、磁共振成像里程碑1)PurcellMIT大学(能量吸收的观点,称之为核磁共振);2)Bloch斯坦福大学,(核磁矩对射频激励的响应观点,称之为核感应);1968年Jockson试制全身磁共振;1971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达马迪安(RaymondDamadian)对移植入恶性肿瘤的小鼠进行磁共振波谱试验,发现肿瘤组织的T1时间比正常组织的长,并将其研究成果分别以《用NMR信号可以诊断疾病》和《恶性组织中氢的T1时间延长》为题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1972年同为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劳特伯(PaulLauterbur)对传统的核磁共振技术进行了改进,在原空间统一的静磁场上添加一个较弱的可控磁场,通过信号的微弱差别来进行分子位置的定位,从而制出相应的图像;为奖励二者为科学技术做出的卓越贡献,1988年,美国总统里根将象征最高荣誉的国家技术勋章赠给达马迪安和劳特伯;1973年英国诺丁汉(Nottingham)大学的曼斯菲尔德(PeterMansfield)等认为用线性梯度场来获取磁共振信号的空间定位是一种更有效的成像解决方案,并于1976年使用该方案开发出了一种快速扫描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并获取了第一副人体磁共振断层图像。由此,2003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分别颁给了已是古稀老人的劳特伯和曼斯菲尔德。2003NobelPrizeinPhysiologyorMedicine诺奖获奖证书1977年,达马迪安及其同事经过7年的努力,终于建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全身磁共振成像装置,应用这台装置获取一幅图像,受检者需要被移动106次,采集时间长达4个小时45分钟。同期的CT图像Damadian和他研制的Imdomitable1978年5月28日马拉德(Mallard)、哈奇森(Hutchison)和劳特伯用0.04~0.085T的磁共振设备上获得了第一幅人体头部的断层像,其质量已可与同期的CT图像媲美。1980年第一副人体胸腹部MR图像产生,磁共振设备商品化。1982年底全世界有2000名病例接受MRI检查;1984年美国FDA批准核磁共振使用于临床;对核磁共振技术做出过贡献的17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姓名磁共振的发展前途无量——杨振宁(19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