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必修三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继承与发展了春秋时期的儒家,道家等学说,同时又对中国古代思想产生深远影响。当时,各家各派在并立中互相辩驳,推动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为以后地主阶级进行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源泉。他们的政治主张及治学方法,今天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有些甚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教材主要简介了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和影响,以及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这是高中阶段《课程标准》里的部分内容,高中阶段侧重点在于儒家思想的发展和百家争鸣之间的关系,即儒家思想如何在百家争鸣中吸收各派精华而获得自身发展。二、学情分析(1)高二学生初步具备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分析问题的能力。(2)初中相关知识学生已经学习,但是知识掌握程度不够扎实,遗忘较多,而且知识零散,缺乏系统性。(3)学生缺乏与思想文化史规律性有关的个人经验,这是本课教学的最大困难。因此,教师需要创设情境、设计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相关经验。三、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战国时期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能够区分各家的主张;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过程与方法】以问题的方式刺激学生关注百家争鸣的含义,结合政治、经济史内容,分析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情境创设与师生互动,归纳孔子、孟子、荀子学说的主要内容,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列出为人处事、励志名言、文化传统、传统节日中仍在受先秦思想的影响的事例,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探究体会古人多元的思想、情感,感受先哲们关于做人、处世和治国的智慧。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四、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孟子,荀子,墨子,庄子等人的政治思想主张;儒家思想的形成;依据:儒家思想的创立和早期发展为儒家思想成为官方统治思想奠定了基础,因而在本专题学习中居于重要地位。难点:分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重要意义五、教学方法根据教材的分析和学情了解,因而本人确定了以下教学方法:教法:问题式教学、史料分析法学法:表格法、角色体验法、合作探究法、比较法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一个时代,同时又是中国文化最为有幸的时代。百家争鸣,各种流派纷纷登场,给我们带来了光彩眩目的文化第一次大繁荣。诸子百家智慧争相辉映,绘成一幅让人神往的优美画卷,此后两千年,中国人的思维始终超越不了这些先哲的境界,是什么原因铸就这种辉煌?二、讲授新课环节一:说文解字,解读标题——诸子百家的历史渊源以问题的方式刺激学生关注百家争鸣的含义,结合政治、经济史内容,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百家”是指有一百家吗?“争鸣”在当时采取的主要方式是什么?争论的主题是什么?社会环境允许争鸣吗?这种方式对我们有何启示?(自由的认识与争鸣才能创造出光辉、深邃的精神产品。文人、士的黄金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其中一个必要条件是政治多元与文化的多元化。)设计意图:明确学习主题概念,有利于学生对该主题的整体把握。引导学生生成学习方法: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个人情感与命运裹挟在历史潮流中,关注人的思想,就是认识时代特征,了解历史发展趋势。环节二:感悟先哲思想步骤1、探究儒家思想的形成阅读史料,总结孟子思想:材料一:苛政猛于虎材料二: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仁政材料三: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民贵君轻材料四:孟子曰:“人无有不善。”---人性本善。点拨:孔子的仁爱过于宽泛,孟子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孟子运用“仁”的观念来调节阶级关系,这是孟子对孔子思想的重要发展。阅读史料,总结荀子思想。荀子曰:“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仁义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君舟民水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性恶荀子曰:“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法治(法家)荀子曰:“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利用规律(道家)点拨:荀子在继承孔孟思想的同时还吸收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