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PPT课件.ppt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3.2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PPT课件.ppt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PPT课件.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7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概述]一、定义:又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小儿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临床特点:皮肤、黏膜自发出血,伴有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良、束臂试验阳性。束臂试验:又称为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当毒物刺激或药物过敏等发生时,毛细血管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其脆性或通透性增高,就会出现束臂试验阳性。试验方法是用血压计的袖带以加压的方法,暂时截断血流,持续5~10分钟。之后于前臂屈侧皮肤划直径2.5cm的圆圈,计数圈内出血点的数目。正常男性出血点少于5个,正常女性少于10个。二、发病情况:发病年龄多在1~5岁。男女发病比例无差异。春季发病数较高。主要致死原因为颅内出血。病因病理发病机理:在发病前常有急性病毒感染史,病毒感染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这类抗体可与血小板膜发生交叉反应,血小板受到损伤而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所消除;此外,在病毒感染后,体内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附着于血小板表面,使血小板易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和破坏而导致血小板减少。患儿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含量比正常小儿明显增高。血小板膜抗原患者血清中含有抗血小板抗体(IgG)。具有破坏血小板的作用。临床表现临床分3型③新诊断型与慢性型的特点☆新诊断型:本病呈自限性经过,85-90%患儿于发病后l-6个月内能自然痊愈。约有10%转变为慢性型。☆慢性型:男女发病数约1:3。病程呈发作与间歇缓解交替出现。约30%数年后自然缓解。反复发作者脾脏常轻度肿大。实验室检查:1.血小板,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良,束臂试验阳性临床分型:可根据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判断出血轻重:血小板<100×109/L而>50×109/L,仅在外伤后出血;血小板<50×109/L,可有自发出血;血小板<20×109/L,可见明显出血;血小板<10×109/L,出血严重2.骨髓:新诊断型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慢性型骨髓巨核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但产板细胞减少。3.血小板抗体测定:主要是PAIgG增高。可有血小板相关补体(PAc3)阳性。4.血小板寿命测定:存活时间明显缩短,甚至只有数小时(正常为8-10天)5.束臂试验诊断要点1.临床以各种出血为主要症状。2.血小板计数<100×109/L,出血时间延长和血块收缩不良,束臂试验阳性。3.骨髓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幼稚型和/或成熟未释放型巨核细胞比例增加。4.血清中检出抗血小板抗体(PAIgG)。5.需排除其他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疾病。鉴别诊断过敏性紫癜:为出血性斑丘疹,对称分布,成批出现,多见于下肢和臀部,血小板数正常,一般易于鉴别。再生障碍性贫血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严重细菌感染和病毒血症均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化学药物、脾功能亢进、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恶性肿瘤侵犯骨髓和某些溶血性贫血等。2.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一般用泼尼松,每日1.5~2mg/kg,分3口服,视病情逐渐减量,疗程一般不超过4周。重度病人的初始治疗宜采用冲击疗法:地塞米松每日1.5~2mg/kg,或用甲基泼尼松每日20~30mg/kg,静脉滴注,连用3天后,改泼尼松口服,待出血减轻,血小板上升后减量、停药。疗程一般不超过4周。3.丙种球蛋白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常用剂量每日0.4g/kg,静滴,连用5天。或每日1g/kg静滴,连用2天,以后每3~4周一次。4.血小板输注急性ITP患儿血循环中有大量PAIgG,输入血小板会很快被破坏,故一般不主张输血小板,只有在发生颅内出血或急性内脏大出血、危及生命时才输注血小板。每次0.2~0.25U/kg,隔日1次,至出血减轻,血小板达到安全水平(>30×109/L)。并需要同时予以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减少输入血小板被破坏。5.脾切除适用于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般认为,病程超过1年,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多种疗法无效,出血症状严重,年龄在6岁以上为脾切除指征。巨核细胞减少(术前必须做骨髓检查)、血小板抗体增高者,手术效果不佳。6.免疫抑制剂治疗慢性ITP.如长春新碱,环磷酰胺,环孢素A等,单药或联合化疗。副作用较多,应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①骨髓抑制,可能发生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症;②肝功能损害,使谷丙转氨酶(SGPT或ALT)增高;③性机能损害,尤其是男性,少数可发生不育;④脱发;⑤出血性膀肌炎,血尿增多;⑥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胃肠道反应。7.其他对症治疗①有或疑有感染者,酌情合理使用抗生素;②有出血倾向者给予大剂量维生素C、安络血和止血敏等止血剂。【预防与调护】一、预防1.积极参加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2.积极寻找引起本病的各种原因,防治各种感染性疾病。二、调护1.急性期或出血量多时,卧床休息,限制患儿活动,消除紧张情绪。2.大出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