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网上教学活动文本大家下午好!欢迎登录中央电大在线学习网!现在为你直播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方向的限选课《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的视频教学活动。我是课程主持教师胡若予,欢迎大家参与今天的活动。大家可以登陆我们的电大在线学习网,进入课程网页,点击教学活动即可进入。可以使用视频收视,也可以采用文本浏览方式,有什么问题请提出来交流、讨论。今天的教学内容是进行课程形成性考核指导。具体讲以下三方面内容。一、关于课程考核二、形成性考核册解读三、形成性考核作业指导一、关于课程考核本课程是以培养学员掌握新的语文教育理论,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为目的的一门应用理论课程,主要就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热点和重点问题,分专题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阐述,为学员补充语文教育方面的新知识,新思想,新经验,帮助学员更新观念,提高语文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增强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本课程重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重视语文教学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研究性和实践性。所以,这门课程的考核也是根据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来设计和操作的。课程组依据《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课程教学大纲和本课程文字教材《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苏立康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制定了课程考核说明。课程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本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是:理解和掌握语文教育的理论和与之相关的其他理论知识。能运用语文教育理论分析和认识语文教学现象以及语文教育领域的实际问题。能运用语文教育理论,指导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提高教学的自觉性,增强语文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在这里包含了理论掌握、将理论应用于研究、将理论应用于教学三个层次。课程的考核也要紧紧围绕这三个方面。因此,根据课程要求和学员实际,这门课程采用平时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总成绩满分为100分,其中平时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终结性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总成绩满60分为及格成绩。二、形成性考核册解读本课程平时形成性考核的操作,是依据形成性考核册的布置和要求完成。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分。(1)课程形成性考核册适用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方向(专科起点本科)学生。该专业方向学生必须人手一册,按照要求完成考核册中的每一项作业,经评定获得每次作业的卷面成绩。(2)本课程形成性考核册共设计有四次作业:其中记分平时作业2次,综合性作业1次,教学实践活动1次。每次平时记分作业卷面成绩满分为100分,折合为课程总成绩中的5分,两次共折合为10分;综合性作业和教学实践活动满分各100分,分别折合为课程总成绩10分。4次作业共折合为课程考核总成绩30分。学生的形成性考核的实际成绩根据实际得分按比例折算。记分平时作业根据学习进度进行安排,应该在自主学习和接受辅导的基础上,在学习小组中充分讨论的前提下,独立完成。目的在于及时总结学习情况,检验学习效果,巩固学习成果,提高学习效率。同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和论述,深入理解相关学习重点内容,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达到以考核促学习的目的。综合性作业是根据课程学习内容的特点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设计教案提纲并加以阐述的形式,将语文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结合起来,把专业学习、课程学习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调动并提升综合学习能力。教学实践活动的目的是通过这种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形式,将课程学习的成果外化为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的双师生互动中和小组成员的群体交流中完善学习成果,获得更多的收获。(3)请按照建议的时间和要求独立完成作业,切忌抄袭。需要说明的是,有不少同学把形成性考核册当作期末复习材料,试图通过完成形成性考核册的作业,达到背诵、记忆期末考试题的目的,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大家,这样的想法只是一相情愿。前面我们已经说了,形成性考核与期末总结性考试是课程考核的两大部分,相互之间主要是互补的关系,而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重复交叉关系。两方面的考核共同完成对课程学习结果的考核。不否认可能有一些内容是会重复出现,但本课程形成性考核的内容更多是侧重对学习过程中的考核,是对期末考试的补充。三、形成性考核作业指导作业1是平时记分作业,包括绪论到第四章的内容。建议大家在学完绪论至第四章后进行。这里我们对其中一些重要题目作提要式的分析。简答题对简答题的要求是答出要点即可,不必展开论述。目的是通过这种作业形式对相关内容进行概要式的掌握。新中国语文教学改革的历程。新中国的语文教学改革,主要集中在对语文课程性质和任务的探讨、实验和争论、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前,集中在对语文教学工具性和思想性关系的争论,20世纪90年代以后,又集中在对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关系的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