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比较教育学比较教育是什么?比较教育学定义:比较教育学是指以整个教育领域为对象,对当代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探讨教育发展规律及特定表现形式,借鉴有益经验,推动本国或本地区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的一门科学。比较教育学的目的:比较教育学的功能特征:比较教育的发展历史(二)现代比较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朱利安(1775~1840),出生于巴黎一个议员家庭,对新闻和政治感兴趣,后从事文化教育事业。1816年12月,他开始在巴黎《教育杂志》上连载发表《关于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和初步意见》,1817年出版单行本。成为比较教育的开山之作。第一个提出“比较教育”这一说法,还就开展教育的国际合作提出以下建议:1、组织一个国际教育委员会,聘请常任公务人员承担比较教育资料的收集工作;2、用问卷的方式向各国收集资料,以便国际委员会能够提出适当的教育改革建议;3、建立师范学校网,用最新的方法培训教师;4、发行各种语言的教育定期刊物,传播教育改革经验。朱利安侧重向往国际合作,作为教育实践者、决策者的法国教育家库森开始以外国范例作为改革本国教育的借鉴时代。2、1817-20世纪初:“经验借鉴时代”(1)1831年法国教育家库森《普鲁士教育报告》,影响到法国1833年初等教育基本法(即《基佐法》)的制定。(2)以贺拉斯.曼(1796-1859)、巴纳德(1811-1900)为代表的美国教育工作者也纷纷考察欧洲教育,为美国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借鉴。(3)以阿诺德(1822-1888)、萨德勒(1861-1943)为代表的英国教育工作者也考察德、法等欧洲大陆国家的教育,并向本国政府提交相应报告。(4)日本明治维新后派代表团考察欧美的文化教育,1872年颁布《学制》,大力倡导教育的实用性和普及教育,成为其现代教育的开端。(5)中国此时也有翻译国外教育著作(白作霖译自日文《各国学校制度》),但大多是包括洋务派官员、维新派人士和学者在内,通过见闻录、随感录、回忆录及其它各类著作等形式,穿插对西方教育进行零星介绍。如晚清外交家薛福成的《出使四国日记》、容闳的《西学东渐记》盛行各国之间的相互访问,相互借鉴;有意识地介绍、借鉴外国教育经验。但往往更多的是“拿来主义”,缺乏对影响各国教育发展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的分析,也忽视对别国教育经验在本国的可行性的深入讨论。英国的萨德勒(1861-1943),在比较教育的发展历史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校外的事情甚至比校内的事情更加重要,校外的事情制约并且说明校内的事情。”不能只孤立地研究各国教育并不加区分地移植,而应该同时研究影响各国教育的各种因素。提出教育发展的“民族性”概念。3、“因素分析时代”:20世纪上半叶1898年,罗素(1872-1970)首次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开设比较教育课程,从此比较教育开始进入高等学校课程。此时期其他代表人物德国施奈德(1881-1974)、英国汉斯(1888-1969)等都侧重分析影响各国教育的各种因素,由此他们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被称为典型的“因素分析法”。此时期中国比较教育的发展(3)形成了三种研究体系:a.问题研究体系(庄泽宣《各国教育比较论》为代表)b.国别研究体系(常导之《各国教育制度》为代表)c.综合体系(钟鲁斋《比较教育》为代表)(4)注重历史因素分析法的运用。在方法上一改过去那种孤立地研究和移植别国教育经验的做法,注重历史因素分析法的运用,使研究更为科学合理。但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研究规模还有限,研究成果还不够丰富。4、20世纪中叶:“社会科学方法时代”从以往的人文历史研究方法向实证性的研究方法转变;同时,结构功能理论、现代化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世界体系分析理论、依附理论和后现代理论等都对比较教育研究产生影响。(1)二战后到60年代:发展期A.国际性教育研究机构相继成立:195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汉堡教育研究所,1963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1956年国际教育成绩评定协会;1964年欧洲比较教育学会;1968年经合组织附设教育研究与革新中心B.比较教育的教学与科研在各国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很多国家相继成立比较教育学会C.研究成果增加,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教育调查》、《教育年鉴》等,美国的《比较教育评论》、英国《比较教育》杂志相继创刊著作:康德尔《教育的新时代》,埃德蒙•金《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施奈德《比较教育》、贝雷迪《教育中的比较方法》、霍姆斯《教育问题:一种比较的方法》、诺亚和埃克斯坦《比较教育的科学探索》等我国1961年北师大率先成立外国教育研究室之后成立了一批外国教育研究所(室)(2)70年代:高原期A.各方研究表明教育投资的滞后性B.教育与社会发展实际与过高的教育期望形成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