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方剂学教学大纲修订版.doc
上传人:yy****24 上传时间:2024-09-09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47KB 金币:18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中医经典、方剂学教学大纲修订版.doc

中医经典、方剂学教学大纲修订版.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4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8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医经典选读》教学大纲适用于中医专业三年制60学时一、课程地位和任务《中医经典选读》是既有基础理论性质,又具实践技能特征的一门课程。中医的四大经典包括《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是中医基本理论的奠基之作,是临床辨证论治的源泉所在。其所创立和阐发的医学理论、医学思想、医学模式、诊疗方法及处方用药,对后世中医学的理论发展和临床学科,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历来被作为中医院校学生的必修课。《中医经典选读》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理论教学,阐明中医经典著作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阐明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及三焦辨证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及常用方剂的运用能力,为学习中医理论和临床学科奠定基础。二、课程简述课程目标:本大纲适用于中医学专业大学专科层次使用,依据中医学专业“为农村基层、城镇社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中医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课堂理论教学,使本专业学生掌握中医经典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中医经典中的辨证论治方法;具有初步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和辨证方法,诊治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具有初步阅读学习中医经典著作的能力。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范围以教材为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并根据章节内容,分别以多媒体、ppt课件、录像、图表等教具和设备辅助进行,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由于本门课不仅是一门理论课,也是一门涉及临床的实践课,因此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会更加注重病例教学,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熟练掌握实践的基本技能。三、教学要求及时数分配《内经》绪论(1)教学内容《内经》的成书年代与沿革。了解《内经》的基本内容。(2)教学要求掌握并利用有关的工具书和注释类文献进一步学习《内经》。(3)重点和难点重点:《内经》的基本内容与体例。第一章阴阳五行(1)教学内容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具有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理论阐述人体生理、病理、疾病传变治疗原则等理论的能力。(2)教学要求1掌握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和无限可分的基本概念。2熟悉“四时五脏阴阳”的理论体系。3了解阴阳学说的总纲。(3)重点和难点重点: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和无限可分的基本概念。难点:五行学说中的生克乘侮规律。第二章脏腑气血津液(1)教学内容脏腑的生理特点与主要功能,奇恒之腑与脏腑的异同点,具有灵活运用脏腑学说阐明医理的能力。(2)教学要求1.掌握五脏的生理特点与主要功能。六腑的生理特点与主要功能。2.熟悉奇恒之腑与脏腑的异同点。气与血的互相关系。3.了解五脏六腑与精神活动和情志的关系。(3)重点和难点重点:五脏及六腑的生理特点与主要功能。难点:奇恒之腑与脏腑的异同点,五脏的生理特点与主要功能。第三章病因病机(1)教学内容阴阳失调、“病机十九条”的经文。邪气入侵由浅入深的过程。“煎厥”与“薄厥”的发病机理。(2)教学要求1掌握“病机十九条”的经文。2.熟悉六淫致病的特点。阴阳失调而产生疾病的规律。3了解病因病机学说的基本内容。(3)重点和难点重点:“病机十九条”的经文。难点:伏邪致病的特点第四章病证(1)教学内容热病的发病与传变规律。行痹、痛痹、著痹的不同。“治痿独取阳明”的精神。痛的产生机理。“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精神。“风为百病之长”的精神。疠风的证候和发病机理。脾瘅的证候和发病机理。(2)教学要求1.掌握热病、风、痿、痹、痛、厥、咳的证候和发病机理。风邪致病的变化多端。2熟悉瘅病的证候和发病机理。3.了解水肿、腹胀、鼓胀的证候和发病机理。(3)重点和难点重点:“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精神,“治痿独取阳明”的精神,五脏六腑咳的证候和发病机理,“风为百病之长”的精神。难点:行痹、痛痹、著痹的不同。第二篇《伤寒论》选读绪论(1)教学内容作者生平与《伤寒论》的历史沿革。伤寒流派的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伤寒论》的基本内容与体例。对伤寒发展历史上各个流派做出正确的评价。(2)教学要求1.掌握《伤寒论》的历史沿革。2.熟悉伤寒流派的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3.了解《伤寒论》条文排列的特点。(3)重点和难点重点:作者生平与《伤寒论》的历史沿革。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教学内容太阳病提纲及其脉症特点。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的病因病机及其临床特点。桂枝汤和麻黄汤,桂枝加葛根汤证与葛根汤证、大青龙汤证与小青龙汤证,干姜附子汤证、真武汤证、炙甘草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大黄黄连泻心汤的病因病机、配伍和应用、煎服方法及其临床应用。(2)教学要求1.桂枝汤和麻黄汤的煎服方法及其禁例。大青龙汤证与小青龙汤证的鉴别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