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小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实施方案(草稿)问题的提出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学理论发展的必然要求心理学自它诞生起就主要面临三项任务:治疗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帮助普通人获得幸福生活、发掘并培养天才。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人类医治自己身体和心灵创伤的需要,心理学演变成了一种“矫治”或“修补”式的“类医学”。而时间进入到二十世纪末,人类比过去拥有更多的物质享受、更多的自由和教育,但患各种心理疾病的人数反而比40年前大大增加了,而且心理疾病还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为了解决这心理学的“20世纪困惑”,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马丁·赛里格曼(MartinE.P.Seligman)发起了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运动。倡导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取向,研究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发展,试图以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诠释与实践心理学。提出心理学不仅要关注人的弱点,还要关注人的优势;不仅要致力于修复损伤,还要致力于给人力量;应该对生活中最好的东西感兴趣,应该在关注病人的同时,努力让正常人以及“天才”们的生活更美好。可见,积极心理学不是对传统心理学理论的简单否定,而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矫正、发展和补充。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简单否定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而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修正与发展,是心理学理论发展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般划分为三级:一级目标是以预防教育为主,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二级目标是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针对普遍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和咨询,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三级目标是以治疗心理疾病为主,针对有心理障碍和疾病的个体进行心理诊断和治疗。长期以来,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重心通常局限于三级和二级目标,是“矫治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对一级目标缺乏足够的重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强化一级目标,兼顾二级和三级目标,实现三级目标之间的有机统一,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全体学生,体现在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不仅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而且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坚持科研引领,“十五”以来坚持主导课题研究带动全市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方式。主导课题的负责人为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内容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性心理问题,在由市教育局、市教科所、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等部门有关人员组成的总课题组带领下,依托宽城区、双阳区、农安县和汽车产业开发区等四个实验区与百余所实验学校,采取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的策略,全面实施了十五期间的全市主导课题《中小学校全方位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十一五期间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多途径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探索出五项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即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潜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各种校内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和家校联合形成合力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并创造性地开展了中小学校园心理剧活动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把校园心理剧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班(团队)会和家长会或家长学校等常规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既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又使家长、教师等所有参与者了解孩子合理的心理需要,调整自己不合理的观念与行为,实现了家校配合,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氛围,达到了双方合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目标。我市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和显著成效,但在研究过程中还存在将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发展性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相混淆、过度关注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等消极、被动、补救的倾向。因此,“十二五”期间,我们提出中小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中小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为:一是积极情感体验(包括生活、学习、自我和人际),二是积极人格塑造(包括积极行为的能力和潜力等),三是班级、学校和家庭等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构建和运用。基本目标就是为学生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积极的心理保障,引导学生学会对人、对事、对己、对自然的积极应对态度、技巧和能力;充分开发潜能,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效能与质量。同时,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学生的问题和问题学生,而是全员(全体教师、学生和家长)心理潜能的全面开发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全面发展。提倡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渗透、全员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