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课时2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考点一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背景独尊3.影响西汉意境3.绘画艺术:两汉时期,盛行帛画、漆画、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4.汉赋(1)特点:气势恢弘、辞藻华美,反映文人气度和时代精神。(2)成就:贾谊的《吊屈原赋》《鸟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易错易误]“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的本质目的相同[图示解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图解历史]天水放马滩西汉墓出土的纸质地图[轻巧识记]书体演变及其特点1.概念阐释——天人合一董仲舒认为,天、地、人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三个基本要素,人类社会与宇宙是一个整体,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离不开天,因此其政治理论的出发点便是如何调节天人关系。在董仲舒看来,天似乎是具有人一样的意志感情,天的运行规律也有道德含义,而这正是人的形体和内在思想的来源。这种观点把天神秘主义人格化,使儒学具备了类似宗教的束缚力。2.史论观点——汉代儒学思想影响下法律的儒家化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3.史论概念——三纲五常三纲、五常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但最早源于孔子。“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在一定时期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但是经过董仲舒改造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哲学,成为束缚人民的精神枷锁。主题一发展中的变异——汉代儒学的内容及特点史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班固《汉书·董仲舒传》1.史料一为第一手原始史料。史料“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大治;与天异者,大乱”主要体现了董仲舒“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主张。2.史料二为文献史料。史料信息“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等主要体现董仲舒“三纲”、“五常”的处世标准。3.史料三是第一手历史史料,高度评价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省略号前后的两句话分别反映了“大一统”思想提出的原因及影响。依据史料一、二、三,概括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征。[史论归纳]多角度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主题二儒学的官方化——董仲舒新儒学的地位及影响史料二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学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史料三董仲舒是西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1.史料一为原始文献史料,主要说明汉武帝大力提倡儒学教育,儒学正统地位确立,也推动了儒学教育的发展。2.史料二为后人所著历史文献材料,主要反映了董仲舒新儒学的积极影响。3.史料三为后人评论董仲舒新儒学对中华民族及个人性格的消极影响。1.根据史料一,说明汉代儒学地位的变化。[史论归纳]1.董仲舒新儒学能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2.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深远影响考法1从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儒学思想的影响解析古代统治者举行祭天大典,其目的在于神化皇权,巩固统治。从材料中“‘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的信息可知,统治者借助了人伦秩序来巩固统治,故选B项;君主专制源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当时的中国并不存在宗教权威,故A项错误;祖先崇拜在秦汉以前就已出现,故C项错误;题干主旨在于通过祭天活动来巩固政治统治,而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强化,故D项错误。答案B【素养解读】全国卷高考命题以学科素养考查为主,本题从“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角度考查儒家思想对治国理念的影响。具体解读如下:考法2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角度考查经济发展的现象解析据题干可知,秦朝法律对待养子与亲子的政策不同,但到西晋时对养子的政策与亲子相同,表明随着儒学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后,强调家庭的伦理观念,认可了养子的名份和与家族的伦理关系,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亲子与养子的权利问题,A项错误;B项本身描述错误;养子也属于家族成员,养子与亲子的财产同样体现宗族利益,故C项错误。答案D【素养解读】本题从“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角度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