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直接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朗读——读准字音节奏。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遍,要求尽量读准字音、节奏。读完后教师予以指正。译读——读懂课文大意。请同学们对照注释说说课文大意,并明确划线词语的意思。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合上书本,请同学们说说划线词语的意思。【高兴的样子;分享快乐;也;散步(教师可提示学生通过组词来解释);静止不动的水(可以让学生从“积水”和“流水”的不同中明确词语意思);原来】品读——读出内心世界。结合划线词语所在的句子,说说你从中读出了苏轼怎样的内心世界?【从“欣然”和“为乐”中可以看出苏轼此时是高兴的。(学生比较容易发现这一点)】(教师板书:乐)我们能轻易地从“欣然”“为乐”中读出他内心的高兴,其实从“亦”和“盖”中也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快乐,请大家把词语所在句子反复读上几遍,看看能否从中体会到苏轼的高兴。【亦——有遇知音之乐;盖——错把竹柏当藻、荇的会心一笑】难题解决了,但我还是有疑问,月色入户,他便欣然,月光照进门里来是很平常的啊,同学们曾为此而高兴过吗?【没有】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苏轼有发现美的眼睛吗?【有】所以苏轼的这种乐是一种审美的愉悦,这一点从“为乐”“盖”两个词中也可以看出来。请同学们自己读一遍,通过细读这几个词来读出他的“乐”。齐读,读出“乐”。(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淡淡的乐,并非狂喜。)来说说剩下的两个吧!【从“步”可以看出他是悠闲的】积水呢?(教师可提示:一切景语皆情语,与其说他看到的月光像积水,倒不如说什么如积水一般?)【内心宁静】文中有一个字集中体现了他内心的宁静悠闲,你发现了吗?【闲】(教师板书:闲)是的,“闲”是清净闲暇的意思,突出了苏轼此时的宁静悠闲。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读此文,读出苏轼内心的乐与闲。“乐”与“闲”是什么关系呢?我们从这句话来看看: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教师可按如下步骤引导: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是什么意思?【到处有美景,因此随时能获得审美愉悦】2.是不是所有人都能随处赏到美景?【不是,从最后一句看,只有“闲人”才能如此】3.现在请你用一句话说出“乐”与“闲”的关系。【只有内心宁静悠闲,才能拥有审美之乐】品悟——悟出精神世界。那么怎样才能“闲”呢?请你从这句话中悟一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用上我们刚才从景语中读情语的方法来理解。【苏轼的内心像积水一样澄澈,没有杂质】请同学们读读苏轼写这篇文章时的境遇,思考他的内心应该有什么?苏轼21岁高中进士,38岁任密州太史,40岁任徐州太史,43岁任湖州太史。“以天下为己任,虽遇艰危而不悔的儒家用世之志”一直是苏轼思想的主流。43岁那年他因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他坐牢103天,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后因有“不杀大臣”的国策而躲过一劫,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名无实,身居闲职。苏轼45岁时被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云:“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还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有忧,有愁,有悲】是的,理想破灭,身世浮沉,为生计奔忙,人生几度秋凉。然而在秋夜望月,他不像李白那样写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而是“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写下了“庭下如积水空明”。忧愁悲痛已然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宁静与悠闲,可见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旷达】苏轼是旷达的,不是沉溺于失意之中,而是寻求解脱。是旷达让他的内心空明,宁静悠闲。在秋夜,入他眼的除月光以外,还有什么?【竹柏】月夜下除竹柏定然还有其他景物,为何入苏轼眼的除月光外只有竹柏呢?想想竹柏历来是什么的象征?出示句子引导: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毁其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坚贞不屈,这恰恰说明苏轼就是这样一个有气节的人】这样的人心中自然空明,因为他不会有世人苦苦追求的什么?【名利】(教师可作提示)这样的苏轼是超然的,超越名利,超越世俗,是超然让他的内心空明,没有名利,宁静悠闲。正如他在《与子明兄一首》中所写:“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可以说,正是旷达超然造就了一个能获得审美愉悦的闲人——苏东坡。(教师板书:旷达超然)朗读结课最后让我们一起读响此文,读出苏轼的旷达超然,愿琅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