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doc
上传人:yy****24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2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doc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第一部分:导入师:同学们,你知道吗?古有一人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你能根据以上的提示猜出他是谁吗?《星空》钢琴曲响起。生:苏轼(学生齐答)师:对,他就是古代文坛上璀璨的明星、大名鼎鼎的苏轼(苏东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板书课题: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第二部分:整体阅读把握全篇师:同学们,课前我们把课文预习设计了八个任务区,要求全班八个小组都去完成八个任务区的预习工作,并在上课前八个小组进行了汇报展示抽签。接下来各小组按抽签的要求进行展示。现在合作学习小组汇报展示: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资料介绍。生:合作学习小组汇报展示师:下面我来强调和补充一些相关资料。【投影展示】苏轼简介和承天寺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承天寺: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生:朗读这两段资料。师:接下来,我们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生:全体齐声朗读课文。师:现在合作学习小组汇报展示:配古乐朗读文章,注意感情投入生:合作学习小组汇报展示朗读(配《关山月》古筝曲)师:注意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听完录音齐读课文。【投影展示】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学生听完小组朗读后,重点朗读这四个句子,然后全体朗读课文)师:这次读完课文后,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掌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能翻译课文。师:合作学习小组汇报展示:重点字词解释;古今异义词、倒装句等古汉语常识生:合作学习小组汇报展示:师:现在我采用各组抢答的形式,请同学们解释下列这些词语的含义:【投影展示】抢答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1)念无与为采者:(考虑、想到)(2)遂至承天寺:(于是、就)(3)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4)怀民亦未寝:(睡觉)(5)盖竹柏影也:原来是(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组织各小组学生抢答)师:刚才我们己经扫清了字词障碍,现在我们试着来翻译课文。合作学习小组汇报展示:小组合作翻译全文生:合作学习小组汇报展示师:翻译完课文,现在我们来测试大家的掌握程度,各小组抢答翻译下列句子:【投影展示】抢答题(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2)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师组织各小组学生抢答)师:我们再次朗读课文,要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生:按朗读课文师:现在合作学习小组汇报展示:朗读文章重点段落,并加以分析,体会作者的情感生:合作学习小组汇报展示师:现在同学们先思考再回答三个很关键的问题。抢答题(三):先思考,后分组讨论,再抢答。(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2)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抒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写人:有闲——热爱生活生:合作学习小组汇报展示抢答问题。师:接下来,我们进行小组互测(今天我当小老师):就课文疑难之处提出问题生:合作学习小组汇报展示师:通过同学的问答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这篇课文解读比较到位,现在提问互测结束,接下来,我们来归纳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同时同学们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生:合作学习小组汇报展示【投影展示】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师:同学们,我们应该学习苏轼那坦荡旷达的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