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35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对亿万农民而言,“一号文件”是一份亲切的文件,有着特殊的意义。某班组织学生对新世纪以来中央的7个“一号文件”进行了比较研究,并进行了理性总结。第一个2004年集中强调了农民增收问题第二个2005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第三个2006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四个2007年发展现代农业第五个2008年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第六个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第七个2010年加大统筹城乡,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研究结论:历次“一号文件”都适应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总结了被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重要认识,反映了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和前进步伐。“一号文件”的发出,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考点一、实践概念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实践的特点⑴客观物质性①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它们都是客观的。②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③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唯物主义的思想。④这是实践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⑵能动性①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②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③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④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的本能的、盲目的活动的区别所在。⑶社会历史性:①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②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③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贯彻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②不论是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而获得的直接经验,还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的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莫泊桑在一部小说中需要细腻地描写一个人被踢之后的感觉,但他本人从没有过这种体验,久坐在桌前,觉得实在难以下笔,于是他信步走到大街上,迎面正好遇到一个乞丐。他就迎上前去,言辞恳切地说:“喂,请踢我几脚好吗?”那乞丐被说得莫名其妙,楞住了,以为他神经失常了。莫泊桑继续赔笑,又从口袋中掏出钱来说:“你踢,我给你钱。”乞丐见钱一把抓了过去,伸脚猛踢了莫泊桑一下转身跑了。莫泊桑忍着疼,忙跑回屋子,飞快地记下这一真实的被踢的感受。后来人们读这篇小说时一致认为莫泊桑的描写真实、细腻。(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善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镜头二:走进科学(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只有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②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我们一般认为蜜蜂发出的嗡嗡声是由于其翅膀震动导致的。湖北省12岁的小学生聂利把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或者剪去蜜蜂翅膀,仍能听到蜜蜂的叫声,该项试验结果表明:蜜蜂不振动翅膀也能声。进一步做实验研究,终于在蜜蜂的双翅根部发现两粒比油菜籽还小的黑点,蜜蜂叫时,黑点上下鼓动。她用大头针捅破小黑点,蜜蜂就不发声了。从而证明了蜜蜂的发音器官就是这两个小黑点。这说明实践对认识起到什么作用?(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①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②认识本身不是目的,实践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反对脱离实践、纸上谈兵,认识不为实践服务。两则材料说明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什么?【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命题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013年广东卷)以前人们认为,材料的强度和韧性这两种属性不可兼得。但某工程团队利用“电纺”技术,开发出细小的聚丙烯腈纳米纤维,并通过小喷嘴喷射出去,做成的材料既轻又薄,不仅更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