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谈对历史课堂探究性教学的几点反思摘要:探究性教学是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对探究性教学的认识上存在的偏差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进行探究性学习。笔者就教学与听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提出来,供广大教师参考。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探究性教学四忌倡导探究性学习是《历史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其目的是力图改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渐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新教材的普遍使用,探究性教学的理念已被绝大多数教师接受并使用,但有些教师在对探究性教学的认识和使用上却不尽人意。近年来,笔者参加一些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组织的探究性课堂教学教研活动,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产生了一些误区,现将历史探究性教学常见的误区总结为四忌。一、忌有名无实——过于追求探究形式,淡化探究的实效有些教师在上公开课、研讨课时,无论对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只要是引领学生获取新的语言知识时,都生搬硬套探究性教学的模式。他们错误地认为,只有用探究性教学才能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其实这是对新课标理念的错误理解,也是对学生接受式学习的全面否定。新课标的实施建议指出:探究性教学不是全部的教学活动,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到教学目标。教育学家奥苏泊尔指出,接受学习也可以是有意义学习,在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中经过思考,就能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在这种接受式学习过程中,同样能够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的教学要采用多种方式和策略,只用一种探究法进行历史教学是不可取的,也是行不通的。因为探究性教学在对一些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花费较长的时间,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同时,只用一种方法教学,学生也容易乏味,教学效果不会理想。初中历史教材安排了很多的探究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对于这些课时的内容,教师尽可能采用探究性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没有必要完全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前些日子笔者听了几节教研活动课,其中有位教师上了一节7AUnit1Vocabulary课时。课本上主要是学习一些家具和房间的词汇,教师利用图片等就可以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的词汇,达成教学目标。但是,教师先是让学生分组讨论5分钟,再起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样的探究教学纯粹是流于形式,学生无法达到探究性学习的效果。不可否认,探究性教学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教学方法,因为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并不是对立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如谈话法、学生预习法、自学讨论法等。例如有较多理论性、科普性的内容都适合采用谈话法、讲述法进行教学。事实上,无论是探究性教学法还是传统的教学法,都能使学生获取知识,只是探究性教学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过程,传统法则是指向知识的结论。学习历史知识应是探究与接受并存的,随着年级的提高和知识的深入,教师可适当提高探究教学的比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传统的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灵活运用三案六模块等多种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探究,以便为高年级系统地开展探究性学习做好准备,但不必一味地追求探究性教学。二、忌虎头蛇尾——过分注重探究过程,忽视探究的结果在实施探究性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对一些教育专家的名言警句断章取义地理解,如布鲁纳的“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为此,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探究性教学是只重视过程而不需要结果的,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向一个极端偏移。美国心里学家加涅的“学习条件”思想指出,作为结果的知识是任何学习的必备条件之一,没有知识作为基础或不获得知识的学习是不成立的;即使是幼儿、小学阶段的学习,也是因日常生活积累的许多朴素知识,才使新的学习和探究成为可能。《历史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获得历史的基础知识、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是以前面获得的知识为基础。事实上,真正的科学的探究不可能只重过程而不重结果,而是两者紧密结合的。说学习的本质是探究,是要求人们以动态的观点看待学科研究的成果,而不是说探究可以脱离知识基础去建造“空中楼阁”。可见,探究需要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某种理论作为指导,而学生也只有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能加深对语言本质的理解。因此过分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忽视探究结果是值得教育工作者认真反思和改进的一个重要的课题。笔者听过一节公开课,内容是9AUnit2Grammar中“wouldrather…than…”和prefer…to…”的用法及其区别。教师在引出这两个知识点后,进行了如下指导(教学):1、分小组讨论如何运用这两个知识点?2、在什么时候运用?3、利用他们进行造句等设计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