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3南州六月荔枝丹.ppt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490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文本3南州六月荔枝丹.ppt

文本3南州六月荔枝丹.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目标·重点1.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2.理解并把握本文大量引用古诗文说明事物的方法。1.读准下列加颜色字的字音。(1)单音字①醴酪()②粗糙()③渣滓()②藉品读感悟答案第一部分(1~11段)介绍荔枝的形态和果实特点。(1)引出说明对象,设置疑问,带起下文。(2)说明荔枝的生理结构特点。外部形态(外壳、形状、大小)内部构造(果膜、果肉、果核)(3)说明荔枝花的特点。第二部分(12~15段)介绍荔枝的生长特性和有关栽培情况。(1)介绍荔枝的原产地和栽培史。(2)引入记述荔枝的古籍。(3)说明荔枝的生长习性和及生长北限。(4)说说自己对荔枝的生产建议。1.作者简介贾祖璋(1901—1988),浙江海宁人。1920年毕业于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他创作、编写、翻译了二十九部生物学著作。贾祖章先生陆续写出了许多优秀科普作品。《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获得全国新长征科普创作一等奖。《南州六月荔枝丹》《兰和兰花》《蝉》等名篇是他的代表作。2003年9月,汇集一代科普大师贾祖璋先生长达60年科普创作精华的《贾祖璋全集》荣获第5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科普图书荣誉奖”。本文曾获得科普征文一等奖。2.文体知识:科学小品科学小品多用文艺性笔调介绍科学知识和阐述科学道理,使人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某种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特点:知识性、趣味性、通俗性。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文学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互动互学交流深化答案(1)打比方:使说明的事物更生动形象,有文学情趣,更易被读者理解。如把荔枝比作“绛囊”“红星”“珊瑚珠”,把成片的荔枝林比作“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把稀奇的荔枝品种比作“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等等。(2)列数字,使得事实确凿,准确、客观、具体,更具说服力。如介绍荔枝大小时说,“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余克到二十余克”;又如介绍荔枝结实时说,“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百数以下”,等等。(3)举例子,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和说服力。如为证明广东很早就有荔枝,用了“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的例子。(4)引用,本文多处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5)作比较,“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有似丁香”。(6)分类别,“广东有双季荔枝,……又有四季荔枝,……”(7)下定义,“荔枝壳表面……特称龟裂片”“两侧……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2.找出课文中作者引用的诗词典故,并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的作用。答案引用的作用:(1)充实文章内容,丰富读者知识;(2)使文字生动活泼,具有文学韵味,引起读者兴趣;(3)寓科技知识于文学描写,使读者可由文学欣赏而获得科学知识。答案不可以删掉。我们首先要搞清“主要”和“次要”与整篇文章的关系。“主要”和“次要”是就其在表达一篇文章的主旨时所起的作用的大小、重轻而言,而不是指对一篇文章是否必要而言的。“次要”不等于“不必要”,“主要”和“次要”对一篇文章而言都是“必要”的。其次,我们就这篇课文来谈。如果文章题目改作“荔枝的果实”的话,那自然可以考虑删掉后面的部分。而本文是讲荔枝,因此有关荔枝的知识都应作介绍,而不能只介绍其果实,这样内容才全面。另外,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考虑,作者不仅把有关荔枝的知识介绍给了读者,而且提出了“适应风土,因地制宜,努力发展传统的生产”“改变过去那种只能供少数人享受的状况”的建议,体现了作者写作意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文苑氧吧生成素养3.白居易《荔枝图序》: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二、咏水果诗赏读1.传闻象郡隔南荒,绛实丰肌不可忘。近有青衣连楚水,素浆还得类琼浆。——唐·薛涛《忆荔枝》2.露湿胭脂点眼明,红袍千颗画难成。佳人胜尽盆中味,无意偏教岭外生。——五代·梁崇《荔枝诗》3.揉蓝尚带新鲜叶,泼血犹残旧折条。万颗真珠轻触破,一团甘露软含消。——唐·卢延让《谢杨尚书惠樱桃》4.嚼破红香堪换骨,摘残丹颗欲烧枝。流莺偷啄心应醉,行客潜窥眼亦痴。——唐·齐己《乞樱桃》5.流霞色染紫罂粟,黄蜡纸苞红瓠犀。玉刻冰壶含露湿,斒斑似带湘娥泣。——唐·无名氏《石榴》6.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可羡瑶池碧桃树,碧桃红颊一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