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陶艺纹饰基础知识.doc(常用版)(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完整版资料,欢迎下载)陶艺纹饰基础知识《印纹硬陶》用含铁量料高的粘土制作、表面拍印几何图案的陶器。其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偏高,温度高的烧成后呈紫褐色,低的呈灰褐或黄褐色。个别胎体烧结程度高的扣击可发出金石之声。印纹硬陶始见于江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如江西清江筑卫城遗址中层。商周之际印纹硬陶在江南一带得到较大发展,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大量出土,从器形到纹饰普遍存在由少至多、由简变繁的发展过程。汉代长江以南地区仍有印纹硬陶存在。黄河流域印纹硬陶的出现晚于白陶,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上层、郑州二里冈上层商代遗址均发现少量印纹硬陶;在相当—段时间,印纹硬陶与白陶并存。殷商之际白陶得到发展,出土器物质高量多,印纹硬陶都不见增长趋势。印纹硬陶采用泥条盘筑法成型,器形不规整,器壁薄厚不均匀,其耳、鼻等附件一般为捏塑成型后,再用泥浆粘贴在器物上。其纹饰为拍印而成,在盘筑的坯胎上,用抵手抵住器物内壁,并用刻印好纹饰的陶拍依次拍打器物外壁,既使泥条紧密粘结,又在外壁形成拍印纹饰。新石器时代晚期印纹硬陶主要器形有鼎、罐、豆、壶等,主要纹饰有方格纹、曲折纹、圆圈涡纹、叶脉纹。印纹粗浅,纹饰凌乱。商周时期黄河流域印纹硬陶主要器形有圆肩深腹瓮、小口圆肩深腹罐、圆腹尊、折腹尊、直口罐。西周至春秋器形无明显变化,且出土量渐少。纹饰主要为叶脉纹、方格纹、绳纹。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湖南、江西、福建等地的印纹硬陶除有与北方相似的瓮、罐、尊,还有小口卷沿圜底釜、深腹碗、直壁杯、高柄豆等。纹饰常见的有云雷纹、叶脉纹、大方格纹、曲折纹、回纹、菱形纹、波浪纹、夔龙纹、席纹等。商周时期在南方还出现印纹硬陶与原始青瓷同时存在的情况,春秋战国时期也有印纹硬陶与原始青瓷同在—个作坊生产的现象,这些俏况反映出印纹硬陶与原始青瓷有着密切的关系。《泥质陶》用中砂性粘土作原料,质地细腻,成型稳定性好,成品中含砂量极少的一种陶器。器物种类有碗、盘、钵、盂、瓶、罐、杯等饮食用具和储藏器具。因烧成气氛和内含成分的不同,又可分为灰陶、红陶、黑陶、彩陶和彩绘陶,白陶也属于泥质陶的范筹。泥质陶从距今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开始,至今还在生产,新石器时代的泥质陶成型工艺有手捏成型法、泥片贴筑法、泥条盘筑法和陶车成型法。泥条盘筑法和陶车成型法一直延续到今天,技术有所改进,但工艺原理仍然没有变化。《夹砂陶》胎体含砂粒的陶器,是选择含砂量较大的陶上,或在泥料中掺细砂作羼和料制成的,新石器时代开始生产。陶胎含砂能提高陶器耐热急变的性能,不但能爱高温焙烧下不变形,而且制成的陶器再次受热也不碎裂,可作炊器,如陶罐、陶鼎、陶甑、陶甗、陶鬲等等。在新石器时代,这类陶器在改进人们的生存环境,由茹毛饮血的生食习惯改为熟食,起了巨大的作用,夹砂陶质地较粗,主要成型方法是泥杀盘筑法和轮制成型法,夹砂陶有红陶和灰陶,为使胎体致密、常在器表拍印绳纹、席纹、方格纹。在肩腹接缝处作出附加堆纹。这些纹样虽然比较粗糙,但与粗犷的器形、含砂的胎质和炊煮的使用功能很协调。夹砂陶在陶器生产中历史最为悠久,距今10000多年的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和距今11000多年的江苏溧水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的陶器及陶片就是夹砂陶。此后的各个历史时期,生活用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夹砂陶器一直在生产,至今仍然使用,如砂锅、煎药器皿等。《磨光陶》采用打磨技术加工,表面富有光泽的陶器。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坯体成型后,要经过初步的打磨,把凹凸不平的表面填平补齐,然后彩绘,彩绘以后又要打磨,使彩料渗进胎壁.结合密实,烧成后不致脱落,还会有一定的光泽。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的黑陶,尤其是蛋壳黑陶和蛋壳彩陶,表面致密,有温润的光泽,是磨光陶器最优秀的代表。制陶泥料无论北方还是南方所产,成分都很复杂。里面包含石英、云母、玛瑙、砂岩等细致颗粒,这些坚硬颗粒的表面都有反光作用,它们在胎体表面排列零乱,干扰了反光效果。制陶人用鹅卵石、骨片或硬木棒等工具,在坯体成型、含水份在11—13%的时候顺着—定的方向反复打磨,使胎体致密,上述反光微粒排列方式也由零乱到有序,对照射到胎体上光线的反射由漫反射变成一定程度的平行反射。光线的平行反射给人的视觉感受就是温润的光泽。这就是磨光陶器的工艺原理。新石器时代磨光陶器的典型代表是龙山文化的黑陶、大汉口文化的白陶、良渚文化的黑皮陶。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许多灰黑陶、黑皮陶、白陶也经磨光处理,表面闪闪发光。如河北省平山县中中山王墓出土的一套黑陶礼器,有鼎、盒等,烧成温度不高,但用渗炭法使之漆黑光亮,在装饰花纹的部分打磨得光彩悦目,而花纹以外的部分则质地粗糙,把花纹衬托得更加美丽。陶然堂2021-2-2515:09回复此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