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07年江苏高考物理试题综合简析11111010.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0KB 金币:14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052007年江苏高考物理试题综合简析11111010.doc

20052007年江苏高考物理试题综合简析11111010.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4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页共NUMPAGES3页——2005~2007年江苏高考物理试题综合简析高三物理备课组众所周知,2005~2007年是江苏高考物理试题变化较大的三年,这其中除了题量和题型的显著变化以外,更为突出的是试题的变化适时地体现出中学物理教学改革中的新课标和新课程的特色,尤其是2007年的高考物理试题带来的强烈反响——“细读今年的物理卷,其特色可用‘稳定’、‘新颖’、‘过渡’三个词加以概括,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的统一:⑴体现了知识与能力的统一;⑵体现了实验基本知识与实验探究性的统一;⑶体现了传统继承与创新发展的统一;⑷体现了考试选拔性与人性化关怀的统一。”(注:摘自中国教育在线江苏分站http://jiangsu.eol.cn《权威专家点评2007年江苏高考物理化学试卷》、《扬子晚报》2007年6月12日A4版)年份内容及分值题号为了能较清晰地分析出近三年江苏高考物理的命题取向,先让我们用一览表的形式简单回顾近三年高考试题的内容(含分值):2005年2006年2007年1核反应方程(4)气体摩尔质量(3)分子动理论(3)2“光热原”基础知识(4)磁场中带电粒子的圆周运动(3)核反应综合分析(3)3粒子散射(4)恒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3)光的偏振(3)4阿伏加德罗常数(4)氢原子能级跃迁(3)氢原子能级跃迁(3)5人造卫星问题(4)理想气体绝热自由膨胀(3)复合简谐横波分析(3)6热中子的德布罗意波和动能(4)光电效应实验规律图象(3)复杂连结体问题(3)7分子力和分子势能(4)理想气体微观分析(4)光和实物粒子的波动性分析(4)8简谐横波分析(4)理想变压器(4)宇宙微波背景辐射黑体谱(4)9理想气体状态变化(4)水平方向弹簧振子简谐运动(4)电学基本实验电路分析(4)10恒力做功和物体动能变化(4)抽水蓄能电站(4)天体物理问题(4)11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关系(10)脉冲波的波形叠加(4)理想气体在绝热状态下混合(4)12电流表改装成电压表并校对(12)直线运动频闪照片分析和插针法测定玻璃砖折射率(11)描绘未知电学元件的伏安特性曲线(9)13竖直下抛运动和平抛运动(14)测量干电池电动势和内电阻(12)用位移传感器研究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13)14有关闭合电路的基本计算(12)天体物理问题(14)贮液池安检——光的折射(14)15洛埃镜实验——光的反射(14)电热式电器的简化电路计算(14)直升机取水灭火——基本动力学问题(14)16电磁感应综合问题(16)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14)微小带电体在静电场中的平衡、振动问题(15)17电子穿越分列的电场、磁场(16)竖直方向的碰撞问题(15)磁谱仪的工作原理(15)18动量和能量的综合问题(16)氢核聚变和宇宙演化(15)电磁感应综合问题(16)19电磁感应综合问题(17)动量和能量的综合问题(16)从上表中三年试题的内容比对我们不难看出,高考命题对于中学物理的“双基”考查正逐年由知识考查向能力考查转型——“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关注物理科学技术进展,体现物理学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以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注:摘自《2007年江苏高考物理考试说明》)这段话的积极意义在三年的高考命题中是如何呈现的呢?关于这一点,经历过高考的近三年的师生在考后的评议很能说明问题:【2005年】试题很注重对高中物理基础的考查,试题“四平八稳”且大多以常规形式出现,除最后一个压轴题外在区分度上还能再有所提升。【2006年】试题对基础和能力的考查并重,适量的新题型适度地把基础和能力结合在一起,特别是“竖直方向的碰撞问题(题17)”和“电磁感应综合问题(题19)”更有利于不同层次的考生展现不同的物理整体素养。【2007年】试题难度很高,许多新情景物理问题的密集出现让考生很难把握甚至无从下手,在解答过程中对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的考核要求都要比前几年高考高得多,大多数考题考生应对时显得“力不从心”。从师生们的考后评议我们不难看出,近三年江苏高考物理命题正在向真正意义的能力考查转型,这种转型在2006年的高考命题中表现得恰如其分,但在2007年高考命题中这种转型的难度跨度过高(注:不考虑高考评卷因素),以至于考后引起了重大非议。如果说对高考试题的综合评价不能只停留在应考师生的主观论断,而应该对试题进行更客观的分析,那么,我们可以提取三年高考命题中的共性部分进行比对,从而更微观地揭示出高考命题的取向。下面就2007年高考试题的三种题型中的分析综合能力、实验能力、应用数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