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ppt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416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ppt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整个人群中,参加课改1年的有221人,2年的有363人,3年的有15人。男性212人,女性387人。本科学历的191人,专科338人,中师53人。不同的职称都有,小学以小高级和小一级居多,初中以中一级和中二级居多。问卷内容涉及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案例及名词术语等方面。调查的结果显示,94.99%的被调查者认为《标准》很好或较好地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95.48%的被调查者对《标准》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表示非常认同或比较认同。大家对《标准》在实验区实验所产生的积极效果和带来的教育教学的新面貌寄予了正面的评价,充分肯定了美术课程改革的方向。认为新的美术课程标准颁布与实施以后,对教科书的面貌、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带来了新的气象,应该坚持这种改革的方向。1、对“双基”的问题还要予以更多的关注,应加强学习内容的规约性,即明确规定必学的内容,同时加强学习内容的进阶性。2、应关注课程标准与中国国情和美术教学情境的适应关系。这主要表现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的表述要贴近实际,还有一些学习建议不适应现阶段中国的现实。3、要使课程标准文本更加精致,进一步加强表述的逻辑性,做到精炼而通俗,便于教师理解。本标准组于2004年1月在北京召开了核心成员会议,针对上述意见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分析,并对《标准》文本进行了修订。2004年2月9日至13日部分标准组核心成员和一线教师在北京再次对《标准》的文本作了修改,完成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正式稿。一、对有关问题的认识与修订的原则1.美术课程标准与教学情境的双向适应关系一般认为,课程标准的权威性体现为对所有教学情境的规范,即无论教学情境如何不同,均应严格地适应课程标准。这种单向适应的观点,对一些内容非常客观、容易量化而且教学条件差异不大的学科兴许有些道理,但对内容非常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个体性,而且难以量化的美术学科可能就不一定适应了。不说别的,仅仅是美术课程的文化资源各地就差异甚大,南北、东西、城乡各不相同。因此,美术课程标准要规范差异如此巨大的教学情境,就需要自身表现出弹性和可调节性。这样国家美术课程标准就应该表现出一种辩证的双向适应性,一方面要努力规范全国各地的美术教学,各地的美术教学也要努力适应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另一方面,国家美术课程标准要通过自身的弹性,增强对各地美术教育的适应性,鼓励体现美术教育的地方特色。不同的情境适应标准标准与情境双向适应轿车模式课程标准可以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轿车模式”,一种是“越野车模式”,前者只适应城市,适应面窄;后者则适应城乡,适应面广,差异在于前者自身的可调节性差,后者自身的可调节性好。显然,美术课程标准应该按照“越野车模式”来设计,才能适应中国差异巨大的各地的美术教育的情境。现行的美术课程标准正是按照这一理念设计的。2.美术学科本体与教育功能的关系任何一个学科教育都是由学科本体和教育功能组成的。美术教育也是如此,一方面包括美术的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包括美术学习本身所引起的学生身心的良性发展。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应该辩证地加以认识和把握。课程标准的制订和教学的实施都应恰当地把握这种关系,上乘的课程标准和上乘的教学都是由恰当地把握两者的关系而体现出来的。我们在制订美术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始终注意通过对这两种关系的调节,使效果趋于最佳。在制订课程标准之初,我们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的实际和国家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及目标,对两者之间的关系采取了这样的调整策略:在学科本体方面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可接受程度,适当降低难度;在教育功能方面增强了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拓展和人文精神的陶冶以及倡导了综合性和探究性等多样的学习方式。正应为如此,《标准》并没有出现矫枉过正的弊端(这恰恰是一种激烈的变革行为中最容易出现的弊端,尽管这种弊端很容易得到原宥)。对此,一些领导、专家和教师都给予了正面的评价。这也给我们的这次修订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带来了极大的方便。3.修订工作的基本原则在修订的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大动还是小动的问题。大多数人的意见是,由原来的教学大纲到现在的课程标准,教师们经历了一个不适应期,通过努力学习和实践,许多教师已经开始逐渐适应课程标准的理念、内容和方法。新课程标准的实验才两年多,连一轮都没有完成,对一些问题尚难以形成明晰的判断,因此,不宜大动,应避免造成教师出现无所适从的现象。加上《标准》自身所具有的可调节性和对美术本体与教育功能的适度把握,也是促使我们下决心不大动的原因。在2004年2月10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朱慕菊副司长提出了“求真务实,精益求精,建设性修订完善”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结合美术课程标准的特点,我们制订了修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