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眼眶内肿瘤的影像诊疗分析课件.ppt
上传人:13****54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7.1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常见眼眶内肿瘤的影像诊疗分析课件.ppt

常见眼眶内肿瘤的影像诊疗分析课件.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44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八分区法:Lemke等将眼眶分为眶隔前区、骨膜下区、肌锥外间隙、肌锥、肌锥内间隙、泪腺区、眼球区及视神经鞘区等8个区域。以眶隔(一层纤维膜连接于眶缘骨膜与脸板之间)为界,其前方为眶隔前区,其后方为眶隔后区;眶隔后区又以4块眼外直肌组成的肌锥和眶骨骨膜为界分成骨膜下区、肌锥、肌锥外间隙、肌锥内间隙;泪腺、眼球及视神经各单独划分为自己的区域。2眶隔前间隙眶隔是一层薄的纤维膜,一面与眶缘的骨膜相连,一面与睑板衔接。以眶隔为界,其前方为眶隔前区,包括眼脸及血管神经;其后方为眶隔后区;眶隔前间隙常见病变毛细血管瘤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大多数位于眼睑和面部,少数可在眼眶内生长或睑内、眶内并存。眼部毛细血管瘤多发生于出生后3个月以内,1岁后稳定,有自行消退的倾向;发生于皮肤的毛细血管瘤消退者较多,发生于眶内的自行消退较少。【临床表现】常有突眼、眼睑和结膜水肿,哭闹或低头时可能有突眼加重。【病理】毛细血管瘤由大量毛细血管和内皮细胞增生而成,无包膜,生长缓慢,长期存在的肿瘤样毛细血管扩张。【CT】一般位于眼脸的低密度肿块,少数肿瘤可累及眶内,肿瘤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密度不均匀,极少数可有钙化。增强扫描:肿瘤血管丰富,呈明显均匀强化,强化出现时间早。【MRI】肿块在T1WI上呈中等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眼眶蜂窝组织炎是眶内软组织的急性细菌性感染。从解剖部位可分为眶隔前和眶隔后眶蜂窝组织炎。【CT】眼睑增厚,密度增高,皮下脂肪阴影消失,眶周软组织肿胀。增强扫描可不强化或呈环形强化。【MRI】眶隔前软组织肿胀,呈长T1长T2信号。眶隔前炎症眼眶原发淋巴瘤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结外恶性肿瘤,属于NHL,绝大多数来源于B淋巴细胞,呈低度恶性,极少数来源于T淋巴细胞,呈高度恶性。眼眶真正的淋巴样组织主要位于眼脸、结膜和泪腺以及眶隔后方少量淋巴组织。这些部位被认为是淋巴瘤潜在的发生部位。【临床表现】好发于50岁以上男性,其临床表现视病变累及部位而不同,但多以眼眶肿物、无痛性眼球突出伴眼球活动受限为主,单侧多见,双侧少见。①病变绝大多数位于肌锥外间隙的前方紧靠眶隔后方和(或)眶隔前区。②病变累及单侧或双侧眼眶,以单侧多见;③肿瘤与周围组织关系:眼眶林巴瘤无包膜其生长方式为浸润性生长,沿正常眶内结构蔓延,常累及肌锥内外间隙沿肌锥内外脂肪间隙呈铸型样改变;包绕大部分眼环时呈星芒样改变,而以上结构多无移位眼球内部结构常不受累;④CT平扫显示肿瘤呈密度均匀的等或稍高密度块影;MRT1WI呈均质性等或稍低信号强度,T2WI呈均质性稍低或略高信号强度。增强扫描常为中度或明显均匀性强化。⑤眼眶淋巴瘤常无眶骨骨质破坏。图1~3双侧眼眶原发淋巴瘤。MRIT1WI(图1)、T2WI(图2)示肿瘤与眼外肌信号相比呈等信号,并沿着眶内结构浸润性生长,呈铸型包绕眼环前部,累及泪腺及泪道,并沿肌锥外间隙向后球后蔓延,眼环无变形增厚。增强后示病灶轻度强化,与眼外肌相比呈等信号(图3)1617基底细胞癌、睑板腺癌、鳞状细胞癌定位征象肌锥内间隙肌锥内间隙—常见病变神经鞘瘤神经鞘瘤是雪旺氏细胞增生形成的肿瘤,常源于周围神经,三叉神经眼支的眶上神经、滑车上神经和泪腺神经在肌锥外行走,鼻睫神经是三叉神经眼支经过眶上裂进入肌锥内间隙的唯一分支,因此,源于距上神经、滑车上被轻和泪腺神经的神经鞘瘤位于肌锥外间隙,而源于三叉神经眼支的鼻睫神经的神经鞘瘤位于肌锥内间隙。神经鞘瘤来源的特点决定了神经鞘瘤既可位于肌锥外问隙,也可位于肌锥内间隙,部分神经鞘瘤可通过眶上裂累及颅内。【病理】【临床表现】【CT表现】【MRI】MRl显示神经鞘瘤内部特点最佳。28A:T1加权像显示右眶肌锥内一圆形,边界清晰的肿瘤,肿瘤呈均匀的等信号。B:水平T2加权像显示肿瘤呈大范围的中信号,中央有小片状高信号区。C:T1加权像显示肿瘤大范围明显强化,呈高信号,中央有小片状低信号区。右眶神经鞘瘤颅内蔓延海绵状血管瘤【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CT:MRI:A:T1病灶类圆形,信号均匀,低信号B:T2高信号C:病灶中间先强化D:延迟扫描,病灶强化范围越来越大,信号较高海绵状血管瘤定位征像肌锥外间隙肌锥外间隙—常见病变左侧淋巴瘤横断面T1WI(A)和横断面T2WI(B)示左侧肌锥外间隙和眶隔前间隙不规则肿块(箭),呈等T1、等T2信号(与眼外肌信号相比),信号均匀,包绕眼球;横断面脂肪抑制增强后TIWI(C)示病变均匀强化(箭)横纹肌肉瘤【临床表现】【CT】【MRI】4546横纹肌肉瘤眼眶转移瘤CT:转移瘤图15左眶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