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生物全息律与中医望诊.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浅议生物全息律与中医望诊.doc

浅议生物全息律与中医望诊.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议生物全息律与中医望诊陕西省汉中市中医研究所(723000)曹宁芳生物全息律是以宇宙全息统一论为理论基础,它研究的内容是:不同的全息元之间,全息元与整体之间,整体与自然界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生理和病理的信息传递、信息感应等相应的关系,这些关系在疾病的诊断、治疗中与祖国医学宏观的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的“司外揣内”和“有诸内、必形诸于外”的思维方式,具有中医诊断学之首的望诊有着一脉相承的源流和极其相似的基本规律。生物全息律与中医望诊的源流十五世纪,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各拉底提出:“如果有人即使是身体很小部分引起损害,全身共感痛苦,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在身体最大部分所存在的,也同样存在于最小部分中......,这个最小部分本身具有一切部分......”。精辟地论述了“部分也含着整体,部分是整体的缩影”的全息思想。十六世纪,达尔文已经注意到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亲缘关系。十七世纪,美国科学家发现了植物细胞的全息作用。十八世纪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提出了生物发生律,即“个体发生是种系发生的简单而又迅速的重演”。十九世纪匈牙利学者发现了虹膜上的30-41个组织器官定位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法国学者发现了耳部是一个倒立的胚胎,从而创立了耳疹疗法。美国、日本还曾发现了手掌、足掌的内脏投射区。八十年代,张颖清教授发现手第二掌骨的全息穴分布,明确地提出了生物全息律,诞生了《宇宙全息统一论》这一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为一体的新兴医学分支学科。所研究的对象是各级全息元诊疗系统,如耳全息元诊疗系统,手全息元诊疗系统等等。祖国医学中的全息思想更为悠久,最早记载于甲骨文字,如“疾目”即是对内背、外背、白睛、黑睛、瞳孔的观察所得;“疾口”是对口部疾病的观察所得,还有疾耳、疾自(鼻)、疾舌、疾言、疾齿、疾首、疾手、疾胫、疾止(趾)等,无疑都是通过望诊观察所知。《周礼?天官》曰:“以五气、五声、五色视其死生,两之以九窍三变,参之以九脏之动”。观察人身面部气色,参合五官九窍的形态变化,用五行观点予以分析,来判断疾病的预后良恶。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记载103种疾病,涉及内、外、妇、儿诸科,所载颐痛、痛首、股痛、牡痔、牝痔、瘿、马疣、蚀齿等,这些病名的确立,望诊当为诊断之首,《难经》中有“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的名句”。《黄帝内经》对望诊作了全面系统的阐释,即主张神色形态的观望,又主张针或滞针。临床上不论是单式补泻手法还是复式补泻手法,针刺效果的产生都与语言开导、心理暗示等心理因素有关。正如明代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说的那样:“七情之病也,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也。人无自不在外治调摄中,持习焉不察耳。”这里所说的看花、听曲等外界环境产生的良好暗示可以治病。同时也指出人体“无自不在外治调摄中,持习焉不察耳”,说明暗示的普遍存在,只是人们常常不能觉察罢了。5针刺异常情况产生时的心理因素在针刺过程中,有时偶然鱿帜持忠斐G榭?如晕针、滞针等,这是由于病人初次接受针刺治疗,心情紧张,或者有过针刺不当引起痛苦与不适的体验,或者医生手法不熟练,进针不顺利,出现弯针或滞针等现象都可加重病人的恐惧心理,产生晕针和滞针等异常情况。对此,针刺过程中只要耐心给病人做好思想工作,消除顾虑,就可避免异常情况的发生。总而言之,心理因素在治疗中的重要作用,祖国医学历来都十分重视,临床治疗过程中争取患者的信任和合作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在针灸治疗过程中,也是如此。虽然针刺手法是治疗疾病,促使人体内在因素转化的主要手段,但心理因素也是针刺疗效产生与提高的关键。如果片面强调针刺手法的作用,而忽视了心理因素在毫针刺法中的作用,就达不到针刺治疗的目的。(收稿2001203210)676陕西中医2001年第22卷第11期?老中医经验?李月辨证治疗不孕症经验琐谈延安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716000)李彩霞我父李月主任医师是陕西名老中医之一,业医五十载,医术精湛,学验俱丰,擅治各种妇科病,其对不孕症的治疗,有独到之见。他认为,本病病因繁多,病情复杂,可导致不孕症的病因不外乎肾虚、肝郁、脾虚、湿热、血瘀,其主要之因是脾虚、肾虚所致,如用分型论治的方法,则主症纷杂,令人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灵枢?五色篇》中对面部的反应区有其祥尽的描述,把面部分成若干部分,相应配属脏腑,根据五色的沉浮、聚散、泽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