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实验区中招化学试题分析.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1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06年实验区中招化学试题分析.doc

2006年实验区中招化学试题分析.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2006年实验区中招考试质量分析(化学)一、总体情况2006年,我市中招考试化学学科以2种模式进行,其中浉河、平桥、罗山、光山、淮滨、息县、潢川七县为实验区,罗山、息县又为使用人教版教材县,其余5县区为使用沪教版县,采用实验区方案二考试模式;商城、新县为非课改县,仍采用旧模式。今年实验区共有68257名考生参加考试,人均30.40分,最高分为50分,最低0分,及格率30.4%,难度系数0.62。从随机抽取的试卷统计看,平均分30.09,难度系数为0.60(见附表一、二)。二、试题特点1、今年我省的实验区中招试题仍然坚持“保持稳定、稳中有变、力求创新”的思路,实际难度略有增加,知识点覆盖全面,涉及到了《课标》中的所有二级主题。试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体现了化学课程标准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本要求。题型保持相对稳定,没有出现过繁、过难的试题,与05年实验区试题相比,各题型分值比例和小题数与05年一样。(见附表三)。2、注重了对化学基础知识的考查,体现基础性和启蒙性。试题考查的内容与要求与课程标准的规定相一致,注意2在具体情景中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分子和原子、质量守恒定律、溶解度等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认识,避免机械记忆,这些题目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对初中学生基本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养成,从而引导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如13、14、16、17、19、20等题,其中第14题,既考查了必要的记忆,又考查了知识的灵活运用。与此同时,试题加重了化学用语相关知识的考查,分值达15分之多。这既是落实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初中化学基础作用的学科要求。3、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体现了开放性。如第15、17、18、20、22、23等题,这些试题具有思维的发散性、过程的探究性和结论的多样性等特点,通过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发现,并解决问题,考查了学生知识的归纳整合、迁移分析、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意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意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例如17题,图1考查了“饱和”的概念,图2与图3组合起来才给出了甲乙物质对应的溶解度曲线的信息,最后又要考查溶解度的概念,其间对学生综合应用概念、读图、信息筛选等能力,是一个有效的检验。4、注重联系生活、生产实践和社会实际,体现应用性和时代性。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它与日常生活、生产和社会联系紧密,今年的试卷设计了一些紧密联系实际和时政的题目,渗透STS的观念,充分体现了知识的实3用性和时代性,具有很好的导向性。如第1、2、6、8、13、15、16、18、21、22等题,这些试题让学生在阅读、解答的过程中体验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突出了中考化学的教育功能。这些试题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世界,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学有所用,学有所得,学好化学将会终生受益。5、注重加强对化学实验能力的考查,体现探究性。化学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合作意识,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今年的探究性试题涉及实验基本操作、实验现象、实验方案的设计,如第9、10、20、22、23等题,这些题的设置将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化学实验,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化学问题,勇于质疑,勤于思考,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6、对今年中招试题的几点看法。(1)科学探究题虽占26%,但多停留在学生实验基本操作和实验方案设计的考查,对学生猜想和假设、提出问题、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等从主观方面反映学生能力的考查,没能很好体现,对学科探究考查的形式单一,范围窄。(2)23题涉及到Cl2,题目仅给出了“能溶于水”,而没4有给出密度这个关键信息,且忽视了Cl2有毒的事实,虽然考查目标很明确,但命题显得不当。(3)个别命题对不同教材版本兼顾问题注意的不够,引用某一版本教材原句而忽视不同版本的不同表述。如“绿色化学”概念,浓硫酸的稀释,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等问题的考查,容易引起歧义。总的来说,今年我省中招化学试题是一套较好体现课标要求的试题,具有的开放性、综合性,是值得肯定的。课程改革本身仍在实验中,包括评价在内的工作,还有待于深一步的探讨;命题本身也不应该在教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