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物理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它所提出的最高宗旨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而“发展”却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我们往往都无法预见。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生成性课堂具有不可预测性,其随机性造就了许许多多的生成性问题。可以说预设与生成作为一对矛盾统一体,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预设中有生成,生成离不开预设。只有预设的课堂也许是有秩序的课堂,但缺乏些许灵气;生成的课堂也许会乱一些,但也许会因此而精彩。课堂要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好的课堂效果也只有在师生的互动中才能生成。充分的预设促进生成首先应该弄清楚课堂上哪些时候、哪些地方是知识的生成点,知道了这些,我们就有可能避免在生成出现时因毫无准备而束手无策,白白浪费掉极好的教育资源。一般来说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部分是知识的生成点,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多花一点功夫,多想一些意外,课堂上就不会手忙脚乱。其次,我们应努力创造有利于生成的外部环境,这外部环境主要指互动对话的氛围和动态开放的时空。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创设宽松的氛围,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这样才能充分暴露学生原生态的思维,才有利于生成。这样的预设找准了知识的生成点,为新知识的生成做了充分的预设。有了充分的预设做前提,才能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富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教学之中。”1.1课堂设计必须要有弹性预设在教学中,预设显然是必要的,因为教育首先是有目标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的、理性的思考和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也是应该有弹性的、留有一定的空间的。因此在教学设计时,笔者只是要确定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实验、获取信息、资料,通过小组协作学习,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来完善认知结构,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在学生探究时笔者不做过多的干预,因为这时候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给他们提示越多,他们的思维就越受束缚。小组交流时笔者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的展示自己,同时鼓励不同意见者畅所欲言。这样一堂课上下来,可谓精彩纷呈,学生的思维深度、纠辩能力甚至超出了教师的预期。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性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即强调生成空间。1.2营造和谐、平等的对话氛围首先表现为师生与教材之间的交流,其次才表现为师生、生生之间的语言交流.营造对话氛围,必须要创设民主平等的对话情境.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师生都是课堂的主人,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只是平等关系中的首席。在民主、平等、和谐、友好的教育氛围中,师生才能敞开心扉、交流体会、切磋论辩,共同提升思想,共享课堂精神之旅。作为教师,应在师生“辩”中,巧用生成性课堂资源,不要总是想办法把学生纳入自己的轨道,而应该及时调整或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案,抓住契机,因势利导,用好生成性资源。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有目标的生成物理概念、物理规律都是在分析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形成的,重视物理现象教学是物理情景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讲授物理概念、规律时,首先应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弄清物理现象,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清楚的物理情景,也就是说,应该让学生有足够的感情基础,然后才是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下面就位移概念的教学举例说明。位移概念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学生认识“位移是矢量,是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状况的物理量”这一含义,这个概念是在机械运动概念基础上引入的。引入位移概念,可以为学生设置这样的物理情景:在圆形跑道的圆心O处同时站着三个人,其中两个人首先沿着半径OB走到圆周上的B点,然后其中一人不动,另一人沿着圆形跑道从B走到C点,如图1所示。情景一:开始,两个人从O走向B的过程中,圆心处的人(假设就是你自己)观察他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位置变化”的标志是什么?答:是运动的。因为观察到他们相对参照物(自己)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即距离发生变化。师:这表明,位置变化的一层含义是物体相对参照物发生“距离变化”。情景二:在一人从周围上B点到C点的过程中。在圆心处的人观察他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位置变化”的标志是什么?答:是运动的。因为观察到他相对参照物(自己)的位置发生变化,即方位发生变化。师:这表明,位置变化的另一层含义是物体相对参照物发生“方位变化”。情景三:在一人从B到C的过程中,在圆周B处的人观察他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位置变化”的标志是什么?答:是运动的。因为观察到他相对参照物(B处的人)的位置发生变化,即距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