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对此谈谈你的看法。答:主要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富有个性的学习,学习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学习方式的转变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可持续发展。2、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写出三种计划,请你谈谈?答:三个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技能的质量,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习惯,再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和做出准确的预见),设计教法(在研究教材改革的基础上,思考如何把教材传播给学生,其中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确定教法等问题)。三种计划即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3、教学中你用什么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答:a、创设问题情境;b、运用启发式教学;c、作业难度适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d、适当进行奖励;e、及时将学习结果反馈给学生。4、你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怎样做才能实现由“教书型”向“科研型”“专家型”的转变?答:传统的教学行为和研究行为是分离的,这种情况对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的发展及其不利,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要想实现由“教书型”向“科研型”的转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贯彻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升华到专业理论水平。5、实施素质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你是怎样做的?答:课堂教学多采用启发式,充分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多做实验,建立自学课外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开展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面对理智,敢于幻想,敢于实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6、传统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的叠加,新课程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你是如何理解?答: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经验和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原理进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7、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请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是怎样做的?答:“教”是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转变教师角色,使学生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不仅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多样的学习方式。8、叶圣陶先生说,上课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工作,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答:首先这是教师角色的新变化,从传统的一味传授知识中解脱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新课程理论强调教学应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9、美国有位学者把教学策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以讲课为基础的照本宣科,第二种是以事实为基础的问答策略,第三种是以思维为基础的对话策略。你最喜欢哪一种策略?为什么?答:喜欢第三种以思维为基础的对话策略。因为这种策略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前者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及个性的发展。10、教学民主是发展学生个性的土壤,请你谈谈在教学中如何才能体现教学民主?答:(1)树立教育民主思想,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爱护学生,主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2)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以教师的权威压人。(3)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以律己、宽以待人。(4)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11、中学教师教如何向学生学转变?答:首先,教师要进行角色转变,从传统的一味传授知识中解脱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新课改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其次,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会学知识,只有转变学习方式,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12、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你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怎样做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