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纹枯病(完整版)实用资料.doc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2.7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水稻纹枯病(完整版)实用资料.doc

水稻纹枯病(完整版)实用资料.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水稻纹枯病(完整版)实用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完整版实用资料,欢迎下载)水稻纹枯病RiceSheathBlight水稻纹枯病又称“花秆”、“烂脚病”、“富贵病”等。主要分布于亚洲稻区,非洲和美洲等也有发生。我国发生普遍,以长江流域一带和南方稻区危害较重。发病后叶片枯死,结实率下降,千粒重减轻,秕谷增多,一般减产10%~30%,严重时达50%以上。此病在南方稻区所引致的总损失往往超过稻瘟病、白叶枯病,成为水稻的第一大病害。症状从苗期到穗期都会发生,以分蘖盛期到穗期受害最重,尤以抽穗期前后危害更烈。主要危害叶鞘,也可危害叶片。严重时,可深入茎秆内部引起植株倒伏。在抽穗前如严重发生,可造成植株不能正常抽穗而出现“胎里死”;当菌丝蔓延至穗顶,可造成瘪谷,有时形成白穗,甚至引起植株枯死。叶鞘发病,先在近水面处出现水渍状、暗绿色、边缘不清楚的小病斑,以后逐渐扩大成椭圆形或云纹状的病斑,中部灰绿色至灰褐色,最后病斑中部呈草黄色至灰白色,潮湿时则呈灰绿色至墨绿色,边缘呈褐色至暗褐色,外圈稍湿润状,经常几个病斑相互愈合成云纹状大斑块。重病鞘上的叶片常发黄或枯死。叶片上的病斑与叶鞘相似,但形状不规则。病情发展慢时,病斑外围褪黄;病情发展迅速时,病部暗绿色似开水烫过,叶片很快呈青枯或腐烂状。由于新叶片分蘖经叶鞘而出,当叶鞘受病时,就容易感染叶片或分蘖,所以病害常从植株下部向上部蔓延。稻穗发病,穗颈、穗轴以至颖壳等都呈污绿色湿润状,受害较轻的穗呈灰褐色,结实不良,出现部分黑褐色瘪谷。受害较重时,常不能抽穗,造成“胎里死”,或全穗枯死。在阴雨多湿的情况下,病部长出白色或灰白色的蛛丝状菌丝体。菌丝体匍匐于组织表面或攀缘于邻近植株之间,形成白色绒球状菌丝团,最后变成褐色坚硬菌核。菌核以少数菌丝缠结在病组织上,很易脱落。在潮湿条件下,病组织表面有时常生一层白色粉末状子实层(担子和担孢子)。此病的诊断要点为病斑云纹状,后期生鼠粪状菌核。病原图1-3水稻纹枯病菌(示担子及担孢子)学名:有性态为佐佐木薄膜革菌Pelliculariasasakii(Shirai)Ito,属担子菌亚门薄膜革菌属。无性态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Kühn。病原形态:无性态产生菌丝和菌核,有性态产生担子和担孢子。菌丝体初期无色,老熟时变成淡褐色,直径为8~12m,分枝与主枝成锐角,分枝处显著缢缩,距分枝不远处有分隔。菌丝能在寄主组织内生长,也可蔓延于植株的病部表面。病组织表面的气生菌丝体可结成菌核。菌核单个呈扁球形似萝卜籽状,多个连结在一起呈不规则形,附在病部的一面略凹陷,直径1.5~3.5mm。菌核表面粗糙多孔如海绵状,菌核萌发时菌丝可从这些孔伸出(萌发孔);菌核内外颜色一致,均为褐色。但外层结构为10~15层死细胞腔所组成,内层则为活的细胞群。内外层的厚薄影响菌核在水中的沉浮,即外层比内层厚时为浮核,反之则为沉核。一般浮核多于沉核。担子及担孢子在病组织上形成灰白色粉状子实层。担子无色,倒棍棒状,大小为8~13m×6~9m,顶端生有2~4个小梗,其上各生一个担孢子。担孢子无色,单胞,卵圆形或椭圆形,基部稍尖,大小为6~10m×5~7m。病原生物学: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C~38C,适温30C左右,致死温度为53C,5min。病菌侵入寄主的温度范围为23~35C,适温28~32C。在适温下,如有水分,病菌经18~24h即可完成侵入。菌核在12~15C时开始形成,以30~32C之间为最多,超过40C就不能形成。在各种不同冬作物的稻田中,土表或土层的越冬菌核存活率达96%以上,在土表下1~3cm的菌核存活率也在87.8%以上,在室内干燥条件下保存8~20个月的菌核,萌发率达80%;在室内土层下保存32个月的菌核,萌发率仍可达50%;保存11年的“浪渣”菌核,萌发率仍有27.5%。菌核萌发与温度密切相关。20C、25C、30C、35C时的萌发率分别为44%、47%、52%、63%。菌核在55C下经8分钟死亡。病菌在pH2.5~9.8间均能生长,最适pH5.6~6.7。日光能抑制菌丝的生长,但可促进菌核的形成。病原菌生理分化:根据菌丝融合亲和现象,病菌可分为9个菌丝融合群(Anastomosisgroup,AG),其中AG-1群侵染水稻,专化性明显。根据对16个水稻品种的毒力差异,我国台湾省的300个菌株可区分为7个培养型和6个生理小种。江苏省农科院按培养性状和致病力把水稻上的病菌划分为3个类型,即A、B、C型,致病力顺序为A>B>C。病菌的寄主范围极为广泛,在自然情况下可侵染21科植物;除水稻外,还可侵害玉米、大麦、小麦、高粱、粟、甘蔗、甘薯、芋、花生、大豆、黄麻、茭白等作物以及稗、莎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