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作于1803-1804年。十七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及其所倡导的共和精神,深深吸引了贝多芬,引起了贝多芬的强烈共鸣。而波拿巴的几次战斗,把这种共和精神也向周边扩展开去,包括贝多芬当时所在的维也纳。这使贝多芬感到到非常兴奋,他期待着法国能够建立起这样的共和国,也把波拿巴看作伟大的英雄、现代的普罗米修斯。拿破仑的称帝使得贝多芬的期待破灭,但是他的英雄主义精神却没有丧失,而且不断地反映在其后的作品中。1800年,贝多芬为舞剧《普罗米修斯的生民(TheCreaturesofPrometheus)》谱了曲,那时他就开始了对英雄的描写,但是英雄主义在这个舞剧音乐中反映的并不是十分突出。第三交响曲是贝多芬鲜明特性形成的代表作。在第三交响曲中,贝多芬在第一和第四乐章中都采用了普罗米修斯舞剧中的主题,说明他的这部交响曲的英雄特征,就像他在题词中所说“英雄交响曲——为歌颂对一个伟人的纪念而作”。它的第一乐章是一幅波拿巴的肖像,但不是那种简单肖像,而是贝多芬心目中英雄的形象。乐曲的一开始就开章名义,没有引子,二个乐队强奏的E大调主和弦后直接进入普罗米修斯主题,树立起英雄的形象;副部主题是一个附点动机,由不同的乐器轮番奏出。主部主题的呈示并没有那种强烈的坚定情绪,而副部则展示出贝多芬式的柔美,带有舞蹈的节奏。这二个主题在展开部中互相对比,并且逐渐加大了冲突。我认为第三交响曲是贝多芬英雄主义风格的成型代表作,就是主要从这个乐章的展开部来说,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展开部中就充分体现出这一特征。它给我们充分展示出强烈的戏剧性冲突,呈示部中的主部主题经过这些冲突之后,在再现部中情绪变化成为更加坚定和高亢。整个展开部中都是主部主题占据主导地位,在乐曲的发展中,主部素材中不断加进铿锵有力的顿音,而副部片断有时作为对比出现,有时在低声部与主部素材冲突在一起,副部主题在冲突中时而表现出情绪起伏,时而又作为斗争过程的衬托。最后,乐队齐奏的普罗米修斯主题将英雄气概发挥到极致。再现部的普罗米修斯主题已经演化成英雄的胜利形象,而副部主题则表现出更多的平和,少了一些柔美。英雄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是葬礼进行曲。人民抬着亡故英雄的灵柩缓步而行。这不是一首悲痛的哀歌,而是对英雄的缅怀。整个乐章中很少有那种悲恸,而是一种追思的情绪。乐章中部的军鼓军号更是表现出对英雄过去的称颂和赞叹。十七年后,当贝多芬知道了拿破仑被囚孤岛的结局时,不禁叹道:“十七年前我写的音乐正是用于这件悲惨的事故”,他很高兴在这个乐章内对这位盖世英豪结局的预感。第三乐章的谐谑曲反映的是英雄的乐观主义精神,英雄并不只有战斗和死亡,英雄是快乐的。乐章中部的三把圆号代表了英雄的豪迈。第四乐章是对英雄的一个总结,仍然采用了舞剧普罗米修斯中的主题,并对其作了十一个连续变奏。在变奏中,这一普罗米修斯主题得到不断的升华,波澜壮阔,最终结束在急板上。它象征着强烈的英雄精神,表示出英雄的凯旋和胜利的庄严颂歌。这一作品中的主角是斗争中的英雄,英雄虽死而不朽,他的精神得到了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