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 (3).doc
上传人:sy****29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95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 (3).doc

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3).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4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人教版必修3《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备课资料课程标准:(1)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2)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什么是音乐?人声演唱和乐器演奏发出的音,叫乐音。音乐就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塑造艺术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音乐作品的内容非常广泛,有叙述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事件;有反映风俗生活的;有描写自然风光的;有抒发人们的生活感受和各种思想感情的。也许有人会问:声乐作品可以借助歌词来表达这些内容,器乐作品怎样来表现这些内容呢?不管声乐作品还是器乐作品,都需要通过音乐形象来表达作品的内容。作曲家创造音乐形象,正像诗人用文字、画家用线条、色彩创造艺术形象一样,也有他自己特有的一套表情达意的表现手法,那就是音乐语言。不熟悉音乐语言,虽然有了很好的音乐作品,也不可能去理解它。音乐语言包含着各种要素,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就是旋律(曲调)。旋律是由高低不同,长短不同,强弱不同的音组成的音的线条(又称:弦律线)。它是音乐的灵魂,是塑造音乐形象的最主要的手段之一。旋律虽然是音乐语言中的重要因素,但它总是和节奏、节拍、速度、音区、音强、音色、调式、调性等要素结合在一起的。此外,还有和声与复调。和声是两个以上的音按一定规律同时结合;复调是几个旋律同时结合。这些要素都具有特定的表现作用。这就是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其二就是音乐的整体性表现手段——即曲调、主题及其发展、曲式结构等。西方音乐史上,德国的巴赫是“音乐之父”,奥地利的海顿是“交响乐之父”,奥地利的莫扎特是“音乐神童”,德国的贝多芬是“音乐圣人”。一、19世纪的音乐流派和杰作19世纪是西方音乐繁荣发展的时期,产生了大批优秀的作曲家和经典作品。这一时期的西欧浪漫主义乐派蓬勃发展,作曲家们首创了多种音乐体裁,对西方音乐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而同时期的东欧和北欧则出现了一批作曲家,致力于发展本民族的音乐,形成了民族乐派。19世纪西方音乐两大流派、两大乐派既相互融合又彼此区别。1、西欧浪漫主义乐派音乐(19世纪早中期):开始于19世纪10年代末期。法国、意大利、德国、奥地利等。背景与浪漫主义文学、美术相近。初期的浪漫主义音乐与其他姊妹艺术一样,也是发自欧洲“启蒙时代”的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自由民主思想,对具体的欧洲国家和不同阶段的作曲家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影响。浪漫主义的兴起,发生在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它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是政治上对封建领主和基督教会联合统治的反抗,也是文艺上对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反抗。浪漫主义文学背景:政治上:法国大革命后,革命和战争频仍,政治黑暗,社会不平等,人们对现实深感失望;思想上:德国古典哲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文学上,“浪漫主义”创作倾向古已有之。浪漫主义美术背景:拿破仑统治结束,波旁王朝复辟,人们对“理性王国”感到失望。西欧浪漫主义音乐背景:法国大革命失败后,1815年全欧洲的封建势力复辟,以及随后兴起的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运动是产生浪漫主义音乐的历史土壤。特点:(1)注重表达个人感情,具有抒情性、幻想性和自传性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既对封建统治下的黑暗社会现实极为不满,又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幻想建立的理想的社会制度感到失望,因而看不到社会的出路和发展,普遍产生失落、不满、苦闷等情绪。为了摆脱生活的苦闷,寻求精神的解脱,他们沉醉于个人情感的主观体验,寄情于遥远的过去和大自然,揭示社会的冷酷和艺术家在社会中感到的孤独,而把爱情美化。在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中,作曲家内心的激情得到了深刻、强烈甚至是夸张的揭示。如悲剧主题较多,大体可分为四类,即爱情主题、死亡主题、性格主题及命运主题。将悲剧凝化成浓重而清凉的旋律,让我们在感到恐惧和怜悯的同时体验到了激动经验洗礼后的快感,体验到了与命运作斗争时蓬勃的生命力,也体验到了人的尊严和心灵的伟大。爱情和死亡的悲剧主题之所以打动人心源于爱情和生命之于人类的价值。爱的分离、生命的消亡代表着价值的毁灭,会在我们的内心引发强烈的震撼力。如歌剧《茶花女》《卡门》系爱情悲剧。人类的悲剧因何而产生?浪漫主义时期的观点是,悲剧源于人性的缺陷。这一观点反映了浪漫主义时期所崇尚的精神实质,即,强调人自身,强调人的本性。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家将视角投向人的内心世界,试图通过人物性格的内在冲突和分裂来揭示悲剧主题。他们认为,唯有性格才能反映人的价值,唯有人的性格与命运对抗才能显示出悲剧性,性格悲剧直接表现了人类征服自身的悲剧主题。命运仿佛是人类自身投下的暗黑的影子,命运观念反映了一种相当阴郁的人生观。“生来孱弱而无知的人类,注定了要永远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