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哪里有空气》课堂教学片段实录(案例)《哪里有空气》课堂教学片段实录(案例)二年级下学期小学自然苏科版第四册执教:陈宇祝(44名学生分成11个小组,实验桌上有分组材料:水槽、水、塑料杯*2、海绵、小塑料瓶、粉笔、葱、饼干、塑料袋;讲台前有演示材料:水槽、漏斗、烧瓶、橡胶塞,余同学生。)师:(出示烧瓶)认识吗?生:烧瓶。师:(出示漏斗)这个呢?生:漏斗。师:你能怎么玩?想上来试一试吗?(生积极上台前尝试,小心地利用漏斗,将水倒入烧瓶里。)师:这个你们都会吗?生:会。师:那接下来,我要玩个魔术,你可要把眼睛睁大喽。(师组装橡胶塞和漏斗,再把橡胶塞堵上烧瓶,把水倒下去,水流下去了几滴,然后积在漏斗里,没有再下去。学生很惊讶。)师:你有什么问题吗?生:水为什么不下去?生:漏斗怎么堵住了?生:我想知道,为什么水下不去了。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个“魔术揭密”。先来做个小实验:摒住呼吸10秒钟。我说开始,大家就一起摒住呼吸10秒钟,来,开始。(师计时,学生一起摒住呼吸,相互张望,有点好笑的样子。)师:时间到。(学生恢复呼吸,大口呼吸空气,部分学生又坚持了一会儿才吐出气来。)师:我们呼吸的是什么?生:氧气。生:空气。生:是空气里的氧气。师:那你在哪里呼吸过呢?生:我在操场上呼吸过。生:我现在在教室里呼吸。生:我在什么地方都呼吸的。生:你在水里不能呼吸。师:我们呼吸的地方,应该都有什么?生:空气。生:有氧气。师:好,今天我们就要把空气抓过来研究一下(师伸手抓空气)——能抓住吗?想办法。(生交头接耳,想用桌子上的材料。)师:你能用桌子上的什么来抓空气?生:我可以用塑料袋装空气的。师:你们都会吗?试一试。(生分组实验,将空气装入塑料袋,让塑料袋鼓起来。)师:塑料袋里有东西吗?生:没有。(马上反应)有的。师:有什么?生:空气。师:你能看见空气吗?生:我看不见,可是,塑料袋鼓起来了,里边就是空气。师演示:看,老师也抓了一袋空气来。(把塑料袋戳一个小洞,让空气漏掉。)怎么回事?生:空气逃走了,没了。师:你能用动作表示,空气是怎样逃走的吗?(生用手做类似波浪的动作,另一学生鼓起嘴巴吹气,表示空气没有了。)师:空气逃走了,没得玩了,那,我们再来看这个杯子。(示一次性杯子)里边有东西吗?生:没有。生:(马上反应)有的,空气!师:我们没看见空气啊,谁能让大家亲眼看见空气的?(学生有点被难住了,不出声。)师:哪些小朋友用杯子玩过水的?玩的时候有没有见过一些有趣的现象?生:我让水从高的地方冲到脸盆里,会有小泡泡。生:我把杯子扣在水里,有的时候也有很大的泡泡的。生:我可以让杯子浮在水面上,像小船。师:好,你们可以自己玩一玩你们组里的杯子,研究一下,有没有办法让你们组的小朋友看到杯子里的空气?(生分组实验,有学生是让杯子斜斜地入水,所以,没有泡泡产生。)(生交流实验结果。)生:我们发现这么冲水(举高杯子倒水),杯子里的空气会被冲下去,所以有小泡泡。生:不是的,那些小泡泡不是杯子里的,是水面上的空气跑下去了。生:是的,是水冲下去的时候带下去的。师:你们同意哪一种意见?(多数学生同意后者。)生:我和他们不一样,我把杯子倒过来,放到水里,再斜过来,会有泡泡,那是空气。师:看老师做你的实验。(演示不当的方法)我怎么看不到气泡?刚才那个杯子里没空气吗?(学生有讨论的声音。)生:你做错了,杯子要直着放下去的,不然空气又要逃掉了。(生上台演示。)生:我还有办法。(演示:拿一团纸塞在杯子底部,不让它掉下来,直着将杯子扣入水中,再提上来,取出纸,纸,没有湿掉。)生解释:因为杯子里有空气,所以,纸头不会湿。师:你们觉得他的实验怎么样?生:好。师:那要不要鼓励一下?(生鼓掌)师:(示海绵)你们平常见过,海绵是什么样子的?生:很软,有一个一个的小洞。师:你认为海绵里边有没有空气?生:有。师:空气藏在哪里?生:我觉得应该是在那些小洞里。师:谁有办法证明给大家看?(很多人举手)都会啊,那自己做实验试一试,做实验的时候,请大家仔细观察,看自己的想法对不对。(生分组实验,把海棉放在水里挤压)师:你观察到了什么。生:我看到有气泡从小洞里冒出来,那些气泡就是空气。生:我看到气泡先很多,后来很少,空气都跑掉了。生:我看到气泡都是往上跑的。师:我们通过实验,证明了,海棉里边有——生齐答:空气。师:除了海绵,在你的桌子上,你认为还有什么物体里边也是有空气的?生:砖头、小瓶子、粉笔、饼干……师:先想一想,空气可能藏在什么地方,再证明给你们小组里的同学看。(生分组实验,组内交流。)生:老师,我有个问题,葱里面没有空气。师:谁来回答他的这个问题。生:葱里边有空气的,它有一根管子,你要捏好几下,空气才会出来。师:在葱里找到空气的小朋友举手。(大多数学生举手。)师:(对提出问题的孩子)你能动脑筋,很好,下课后你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