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2.3等腰三角形(1)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会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计算、证明。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究,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观察、猜想、论证,发展了合情推理的能力和演绎推理的能力,同时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2、在应用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具)、长方形纸片、剪刀、直尺(学具)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演示法、联想发现法、引探教学法、讲练结合法教学过程:一、实践操作,创设情境:(新课导入)活动1:展示课本P49“探究”学生活动:通过剪纸,发现△ABC的特点:AB=AC师在此基础上给出等腰三角形概念,引导学生回顾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如:腰、底角、顶角等,导入课题—等腰三角形性质设计意图:为进一步探究等腰三角形性质作好充分准备。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活动2:操作、观察得出猜想小黑板展示思考题:1、上面剪出的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2、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沿折痕对折,令折痕为AD找出其中重合的线段和角。3、由这些重合的线段和角,你能联想到什么,譬如:AD是怎样的一条线段呢?4、由问题3你能发现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呢?说说你的猜想。师逐个出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语言表达是否准确,并给予及时评价。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折纸观察,逐个解决问题1、2,对于问题3、4,学生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交流,达成共识。重点板书:∠B=∠C(联想)底角相等猜想BD=DCAD是BC边(底)的中线∠BAD=∠CADAD是∠BAC(顶角)的角平分线猜想2∠ADB=∠ADC=900AD是BC边(底)上的高线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2、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活动3:推理论证,形成性质提问:1、将“猜想1”写成符号语言表示的形式。2、如何证明两个角相等呢?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画图,写出已知、求证、证明。由问题2的提示和前面的活动,得出: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师生共同完成证明,师板书。3、猜想2中,你是如何理解这三条线段重合的?4、试填空(在△ABC中)若AB=AC,∠BAD=∠CAD,则,。若AB=AC,BD=DC则,。若AB=AC,AD⊥BC则,。5、类比性质1的证明,完成性质2的证明,描述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学生活动,完成上述思考,在回答基础上,3名代表分别完成证明。师、生共评:1)形成性质1、2,概述: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2)在性质1、2的证明中,体会这种添加辅助线的方法,通过尝试,发现“三种”添加方法的不同,操作性不同,难易复杂程度不同。3)强调性质1、2是证明线段、角相等和垂直关系的重要依据。三、例、练巩固,应用新知:活动4:性质1的应用,小黑板展示问题:1、2.P51“练习1”3、等腰三角形中有一角为300,则其它两角为:。4、等腰三角形中有一角为1000,则其它两角为:。学生活动:完成练习,师关注学生分类情况,考虑问题是否全面。活动5:出示P51“练习2”,性质2的应用。学生独立完成解答,学生代表板演。师引导学生交流、评价,关注解题思路的多样性(利用全等、轴对称、性质2)通过比较,体会性质2应用的简洁性,提倡“学以致用”。活动6:出示课本P50例学生在认真审题基础上,结合性质进行分析,寻求解决问题途径,在组内交流讨论。师作适当点拨,如方程思想的运用。学生口述解答过程,师板演,规范解题过程。学生练习:P51-3四、评价小结,内化新知: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新的认识?2)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获得了哪些学习的方法和思想?五、布置作业:(分层布置作业,补充题有兴趣的同学试一试)1)相关的习题2)补充探究题:类比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究过程,思考①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点到两腰的距离有何关系?②若将DE、DF改成角平分线、中线呢?六、教学板书设计:12.3等腰三角形(1)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一)性质探究三)新知应用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练习1、2①……………………………例……②……………………………二)性质论证3、添加辅助线的方法:……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