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道家思想老庄思想梗概.ppt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1.1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先秦道家思想老庄思想梗概.ppt

先秦道家思想老庄思想梗概.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0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以“道”為本>><<自然無為>>作為一種治國方法,無為主要是要求君主捨棄自己的意志和欲望,而聽任百姓之自然。在此前提下,道家各派賦予了無為以豐富的內涵。作為一種生活態度,無為與莊子講的逍遙意義相同,指的是一種自由自在的生命感受。<<“道”的提出>>道<<“無為”與“自然”>>什麼是“無為”﹖老子中的“自然”指的是萬物或百姓自己原來的狀態。因此,“道法自然”的真正含義乃是“道”隨順萬物之自然。在《道德經》的體系中,“無為”與“自然”是有密切關係的概念。“無為”是對“道”或君主的要求,“自然”則指“道”或君主“無為”之下萬物或百姓的自主狀態。統治者“無為”,則百姓“自然”。<<“柔弱”與“不爭”>>《道德經》稱:“弱者道之用”,把柔弱視為“道”的性質和作用。老子認為,“道”正因為其柔弱而能永恆長存。與剛強相比,柔弱乃是生命的象徵。比如人活著的時候柔弱,死的時候便僵硬;草木生的時候柔軟,死的時候則枯槁。又比如,舌頭由於是柔的,故能長存;牙齒堅硬,則容易折斷。同時,老子還通過水的例子證明柔弱勝過剛強。他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以其無以易之也。”這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水滴石穿的道理。由貴柔的主張,老子引出居後不爭的政治觀與生活態度。《道德經》中有“三寶”的提法,指的是“慈”、“儉”和“不敢為天下先”。“三寶”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老子說:“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勇、廣、成器長才是要達到的目的。老子的貴柔、不爭並不意味懦弱或者消極,他是以退為進,以柔為剛,以弱為強,表現出很深刻的智慧和積極進取的精神。老子準確地把握了世界上對立事物的普遍存在,以及它們之間既對立又轉化的關係,並且把這種知識化為生活的智慧。這種智慧看起來與常識是相反的,如常識都認為有為、剛強是好的,老子卻發現了它們的諸多弊端,轉而強調無為、柔弱的價值。在他看來,無為、柔弱可以達到有為、剛強不能達到的結果。《道德經》把這概括為“柔弱勝剛強”。<<以生命為主題>>老、莊對道之不同處<<心齋和坐忘>>心齋和坐忘的主要內涵是虛心,是追求心與道的合一。什麼是“心齋”?莊子說:“虛者,心齋也”,因此,心齋也就是使心排除耳目心知的干擾,保持虛靜的狀態。坐忘也包含這方面的意義。莊子說:“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是謂坐忘。”這也是要求拋開形體和心知的限制,達到心與大通即“道”合一的狀態。<<齊物>>就一般的情況而言,人總是“自是而非彼”,即以己為是,以人為非,不能擺脫是非的對待。究其原因,莊子認為是成心在作怪。只要以虛心破除成心,就會知道,儘管萬物在表面上看起來有大小、長短、高低、美醜的差別,但究其實,這些差別都是相對的。《齊物論》說:“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表現的就是大小、壽夭之間的相對性。了解到這一點,就可以獲得“萬物一齊,孰短孰長”的認識,達到“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逍遙>>“無為”不是一種政治原則,而是指心靈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狀態。這種狀態,莊子也稱其為“無待”,即沒有物與之相對。此時,人們拋棄了私心、功名與利祿,徹底置身於宇宙大化之中,“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以遊無窮。”這也就是一種心與道合一的境界。莊子的哲學本質上是一種生命哲學。莊子對生命的關注是從兩個方面展開的:一是在佈滿荊棘的人世間中保護生命免受傷害,盡其天年而不中道夭折,這是全生的問題;二是在與“道”的合一中發現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使生命在面對現實的無奈中,也充分享受精神的自由。比較起來,後一方面更能表現出莊子思想的特色,它豐富了人們對生命意義的了解。<<老莊思想與環保思想的關連>>老莊除主張人類不應以一己之私利而對自然環境妄加殘害外,亦主張人類的一切行為都應順從自然,照萬物自然本性而運行。「萬物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老子》64章),老莊認為人類與萬物屬同一生命體系,而亦各有所司,故人類應當輔助萬物自然發展而不加干涉,使萬物生命皆能各盡其職。老莊的天人合一觀念,是一種人類與環境和諧相處的智慧。基於道家的天道自然觀、萬物一體論等,故道家深恐因過分干預自然而危害人自身,故不贊同為了文明的需要而改造自然。道家同時主張人物平等,互不相害。道家反對奢靡生活,要人節制欲望,不要向大自然無限度地索取。道家認為,自然界是一個有機整體,人類只要採取「無為」的態度,順應自然,生態便自可恢復秩序和平衡。這些思想,可謂現今環保觀念的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