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预防医学基础第16章传染病的防制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的一组危害人群健康的严重疾病。目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艾滋病、乙肝等传染病等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传染病防制仍是我国乃至世界的疾病控制工作的重点。第1节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及其影响因素一、传染源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及用途:①潜伏期长短影响疾病的流行过程。潜伏期短的疾病流行趋势往往十分迅猛,很快即达高峰;而潜伏期长的疾病其流行波持续较久。②根据潜伏期可判断受感染的时间,从而追溯传染源和确定传播途径。③根据潜伏期,确定对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的期限。一般按常见潜伏期加1~2天。④根据潜伏期确定免疫接种的时间,例如在麻疹潜伏期最初5天内进行被动免疫其效果最佳。⑤根据潜伏期可评价某项预防措施的效果。是指出现该病特异性症状和体征的时间。在该时间内病原体在体内繁殖最多,有些症状又有利于并于病原体排出,故传染性最强。(3)恢复期(4)传染期指外表无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人。病原携带者是一个统称,因其所带的病原体不同而相应的称带菌(细菌)者、带毒(病毒)者、带虫(寄生虫)者。病原携带者排出病原体数量比病人少,但携带者因缺乏症状而不易被发现,且能自由活动,有时可成为重要的传染源,甚至引起疾病的爆发,一般可分为潜伏期、恢复期及健康病原携带者三种。(1)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指感染后至临床症状出现前已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有人认为是传染病的前驱期。(2)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指临床症状消失后仍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凡病原携带者持续三个月以内,称暂时病原携带者。超过三个月称慢性病原携带者。(3)健康病原携带者:指整个感染过程无显性症状,而能排出某病病原体的人。(二)受感染的动物作为传染源二、传播途径(一)经空气传播(二)经水传播2.经疫水传播(三)经食物传播经食物传播传染病病的流行特征:①病人有食用某种污染食品史,不食者不发病。②易形成爆发,累及为数与食用污染食品的人数有关。③多发生于夏秋季,一般不形成慢性流行。④停止供应污染食品爆发即平息。(四)接触传播经接触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①病例多呈散发,可形成家庭或同室内成员间的传播。②无明显的季节性。③流行过程缓慢。④卫生条件差、卫生习惯不良的情况下病例较多。(五)媒介节肢动物传播2.生物性传播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的流行特征(六)经土壤传播(七)医源性传播(八)垂直传播目前,垂直传播逐渐成为我国乙型肝炎、艾滋病蔓延和高发的主要原因。如实施孕期自愿咨询检测、药物阻断、人工喂养等措施,可有效降低母婴传播的可能。垂直传播也有少数为父婴传播者,如乙型肝炎等。各种传染病流行时其传播途径是十分复杂的,一种传染病可同时通过几种途径传播。例如细菌性痢疾可经水、食物、媒介节肢动物及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因此当某种传染病在人群中蔓延时,必须进行深入的流行病学调查才能了解其真正的传播途径,从而采取有针对性防制措施。三、易感人群(一)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原因(二)影响人群易感性下降的主要原因(三)人群易感性与疾病流行关系四疫源地与流行过程1.疫源地范围2.疫源地消灭的条件(二)流行过程(三)流行过程的特征2.质的特征(四)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1.自然因素的影响第2节传染病的防制措施一、一级预防(四)国境卫生检疫二、二级预防(1)早期发现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各级医务人员、检验人员或卫生防疫工作人员等发现上述传染病的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时,必须迅速、准确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向上级卫生防疫机构报告。③报告时间(4)早期隔离与治疗2.对动物传染源的措施3.对接触者处理(二)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三)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三、三级预防第3节预防接种和计划免疫(一)预防接种的种类自动免疫制剂有下列三种:①活菌(疫)苗:由免疫原性强而毒力弱的活菌株经人工培养而成的制品称活菌苗。②死菌(疫)苗:将免疫原性强的细菌(病毒等)灭活后制成,如百日咳菌苗等。亦有将菌体成分提出而制成,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球菌多糖体菌苗。其免疫效果较一般菌苗为好,副反应较少。③类毒素:将细菌毒素加甲醛去毒,成为无毒而仍保留免疫原性的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