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案整理版.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29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高中数学教案整理版.docx

高中数学教案整理版.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4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中数学教案【精华】高中数学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高中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角的形成,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各种表示法;2、通过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3、使学生掌握度、分、秒的进位制,会作度、分、秒间的单位互化4、采用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的精神。教学重点: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三种表示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度、分、秒的进位制,会作度、分、秒间的单位互化教学手段:教具:电脑课件、实物投影、量角器学具:量角器需测量的角教学过程:一、建立角的概念(一)引入角(利用课件演示)1、从生活中引入提问:A、以前我们曾经认识过角,那你们能从这两个图形中指出哪些地方是角吗?B、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角。一起看一看。谁能从这些常用的物品中找出角?2、从射线引入提问:A、昨天我们认识了射线,想从一点可以引出多少条射线?B、如果从一点出发任意取两条射线,那出现的是什么图形?C、哪两条射线可以组成一个角?谁来指一指。(二)认识角,总结角的定义3、过渡:角是怎么形成的呢?一起看(1)、演示:老师在这画上一个点,现在从这点出发引出一条射线,再从这点出发引出第二条射线。提问:观察从这点引出了几条射线?此时所组成的图形是什么图形?(2)、判断下列哪些图形是角。(√)(×)(√)(×)(√)为何第二幅和第四幅图形不是角?(学生回答)谁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怎样组成的图形叫做角?总结: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angle)角的第二定义:角也可以看做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所形成的图形。如下图中的。角,可以看做射线OA绕端点0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OB所形成的我们把OA叫做角的始边,OB叫做角的终边。B0A4、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明确顶点、边的作用(1)观看角的图形提问:这个点叫什么?这两条射线叫什么?(学生边说师边标名称)(2)角可以画在本上、黑板上,那角的`位置是由谁决定的?(3)顶点可以确定角的位置,从顶点引出的两条边可以组成一个角。5、学会用符号表示角提问:那么,角的符号是什么?该怎么写,怎么读的呢?(电脑显示)(1)可以标上三个大写字母,写作:∠ABC或∠CBA,读作:角ABC或角CBA.(2)观察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特点?(字母B都在中间)(3)所以,在只有一个角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写作:∠B,读作:角B(4)为了方便,有时我们还可以标上数字,写作∠1,读作:角1(5)注:区别“∠”和“6、强调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二、角的度量1、学习角的度量(1)教学生认识量角器(2)认识了量角器,那怎样使用它去测量角的度数呢?这部分知识请同学们合作学习。提出要求:小组合作边学习测量方法边尝试测量第一个角,想想有几种方法?1、要求合作学习探究、测量。2、反馈汇报:学生边演示边复述过程3、教师利用课件演示正确的操作过程,纠正学生中存在的问题。4、归纳概括测量方法(两重合一对)(1)用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2)零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可与内零度刻度线重合;也可与外零度刻度线重合)(3)另一条边所对的角的度数,就是这个角的度数。5、小结:同一个角无论是用内刻度量角,还是用外刻度量角,结果都一样。6、独立练习测量角的度数(书做一做中第一题1,3与第二题)(1)独立测量,师注意查看学生中存在的问题。(2)课件演示纠正问题三、度、分、秒的进位制及这些单位间的互化为了更精细地度量角,我们引入更小的角度单位:分、秒。把1°的角等分成60份,每份叫做1分记作1′;把1′的角再等分成60份,每份叫做1秒的角,1秒记作1″.1°=60′,1′=60″;1′=()°,1″=()′.例1将57.32°用度、分、秒表示。解:先把0.32°化为分,0.32°=60′×0.32=19.2′.再把0.2′化为秒,0.2′=60″×0.2=12″.所以57.32″=57°19′12″.例2把10°6′36″用度表示。解:先把36″化为分,36″=()′×36=0.6′6′+0.6′=6.6′.再把6.6′化为度,6.6′=()°×6.6=0.11°.所以10°6′36″=10.11°.四、巩固练习课本P122练习五、总结:请大家回忆一下,今天都学了那些知识,通过学习你想说些什么?六、作业:课本P1233、4.(1)(3)、5.(2)(4)高中数学教案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同时还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高中阶段更注重函数模型化的思想与意识.2、过程与方法:(1)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