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组织行为学全集攻略2OB的发展过程4(一)古典管理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泰勒:科学管理,“劳动定额”、“记件工资”、“工作流程”法约尔:管理的基本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14项管理原则。韦伯:“层峰结构”,组织是一个等级森严、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金字塔形的结构。特点:人是机器。泰勒——“科学管理之父”历史背景:(搬运生铁块实验)泰勒的科学管理目标有两个:一是克服怠工、效率低下的现象。二是消除劳资对抗,使劳资两利。为达到科学管理的目标,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四项原则:1、建立真正科学的劳动过程。(通过实验,得出了一个普通工人在最合适条件下所能完成的最大日工作量以及标准的操作方法。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工时定额原理和标准化原理。差别的刺激性的计件工资制度。)2、科学地挑选和渐进地培养工人。3、将经过科学挑选和训练的工人与科学的劳动过程相结合。4、管理者和工人之间亲密的和经久的合作。(二)行为科学理论梅粤、马斯洛、赫茨伯格、勒温等。行为科学理论的奠基人是梅粤(G·E·May。)1927年冬领导了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的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关系的实验。(照明实验、福利实验和访谈实验、群体实验)“霍桑效应”(1927--1932)(1)把人看作是社会的人——即经营企业不只是机器和生产方法。(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提高职工的士气,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四)群体动态理论代表人:勒温(德国心理学家)主要观点:人的心理、行为决定于内在的需求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当人的需求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内部的张力,而周围环境起着导火线的作用。行为公式:B=f(P,E)(人的行为是个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需求层次理论90年代以来,组织行为学发展新动态:(1)组织变革(包括领导行为研究)(2)强调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3)更加关注国家目标。(4)更加关注工作生活质量。管理研究的沿革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1415第二章人性管理一、中国传统思想中对人性的认识(一)儒家思想人性问题,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是一个重要问题。1、孔子的观点: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只是指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一贯主张“忠恕”之道,“忠”为尽己为人之谓;“恕”为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之谓。“仁”是孔子思想,或者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而“仁”的主要内容是“爱人”。他认为爱人不仅是爱亲,还要求行“仁”德于天下。2、孟子的观点:孟子提出了人性具有善端的“性善说”,孟子认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尺度,没有这“四心”就不是人。他认为“寻善”不是向外部觅找,而是反身而诚,内省的修养便成为成人的重要环节。“四心”只要扩而充之,就可以成为仁、义、礼、智四德。3、荀子的观点:荀子则以“性恶论”为出发点。他较注重的是“修习”过程,强调习俗环境和习行,这是他对孔子“习相远”的发展。与孔孟一致的是,荀子认为人要善于学习,积善成圣。荀子在阐述理想人格的过程中,与孔孟相异的地方是开始将人格的内在品性与法的观念联系起来,开始注意到理想人格的现实基础。(二)道家的思想1、老子的观点:老子的人性论主要特点是人性自然,人性无善恶之分。人性随着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或善或恶,都是叛逆了人的自然本性,是人的自然本性的异化。老子强调返朴归真的成长之道。他强调“报怨以德”、“宠辱不惊”。2、庄子的观点:庄子推崇人类的自然本性,是对儒墨提倡的仁义道德的否定。战国之时,儒家学说一般为列国统治者所采用,仁义也成了当时人们一种普遍追求。不满于社会现实的庄子,自然把批判的矛头首先指向“仁义”,认为仁义破坏了素朴的人性,仁义是虚伪、争夺以及种种社会弊端的根源。庄子倡导人性回归自然纯朴,反对压制人性的等级专制社会,这其中就蕴含着人道主义思想。(三)法家的思想韩非以法家冷峻的眼光,对人性问题进行了审视,揭示出人性的自私自利的天性。首先是对管子、商鞅等法家人物思想的继承;其次是吸取了荀子人性理论的观点。二、西方管理心理学的人性思想1、x理论X理论最核心的观点就是要证明人是经济人,对工人的管理可以用强制的和惩罚的方法。其基本观点如下:1)一般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都尽可能逃避工作。2)多数人缺乏进取心、责任心,不愿对人和事负责。3)一般人干的工作都是为了物质和安全的需要,人工作是为了钱。4)人具有欺软怕硬、畏惧强者的弱点。2、行为科学理论行为科学理论产生的时间是介于X理论和Y理论之间。其核心的观点是把人视为社会人、承认人在金钱、物质的需求外,还有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