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三单元: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信息窗1: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教材简析:《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因数、倍数,初步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知道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的基础。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2、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3、在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和探索的乐趣,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教学难点:选用恰当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1.出示几幅剪纸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对于学习剪纸,同学们有兴趣吗?2.出示情境图,剪纸的第一步要先裁纸,观察信息窗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同学们在裁纸时遇到了什么问题?生:这张纸长24厘米,宽18厘米;要想剪成边长是整厘米的正方形并且剪完后没用剩余,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呢?[设计意图]从生活情境入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来自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一)动手操作,初步感知1.师:整厘米是指多少厘米?你怎样理解没有剩余?2.提出要求:利用我们手中的学具,一起来摆一摆,用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可以将长24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3.全班交流:生1:我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沿着长摆了24个,可以摆18行,师将可以摆满和不能摆满的数据分类进行板书(二)分析概括,提升数学问题1.讨论: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厘米?最长是几厘米?2.正方形的边长为什么不能是4厘米、5厘米、7厘米„„?3.想一想,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可见只有用边长是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的正方形才能将长方形摆满。4.师:那么1、2、3、6与24和18有什么关系?5.师:24的因数有哪些?18的因数呢?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引导学生填写下图并重点思考:两个集合相交的部分填哪些因数?24的因数18的因数1,2,4,8,12,249,183,624和18共有的因数[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的目的是在已有的知识上学习新知识,让学生感知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为重点的落实,难点的突破铺路搭桥,。(三)总结概括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1,2,3,6是24和18共有的因数,6是公有因数中最大的一个。2.师总结:1,2,3,6既是24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是24和18的公有的因数,也叫公因数;其中6是最大的,是24和18的最大公因数。(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的过程,便于学生在校组内交流时有话说,再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使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为后面的组间交流做好充分的准备。3.巩固练习:书31页自主练习1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1.我们已经找到了24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现在我们可以试着用你喜欢的方法找一找12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可以用集合图的形式也可以用列举的方法2.全班进行交流展示列举法3.巩固练习:(1)自主练习2前四道(2)看书质疑。学生阅读29—31页,解答学生困惑、疑难问题[设计意图]交流过程尽量让学生充分展示,教师只做适当引导即可。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提问,既注意引导了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对话,又培养了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的方法。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课后检测: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27和930和4524和32课后反思:第二课时一、游戏比赛,引入新课1.出示:找出16和24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师生比赛。为什么老师做得快?想不想知道老师有什么窍门?[设计意图]“游戏”是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喜欢。以老师的“窍门”引导出短除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2.师介绍:除了同学们用的列举法,还可以用短除法求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1624用公因数2去除24812用公因数3去除除到公因数只有1为止23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是:2×4=83.师:同学们学会了用列举法和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比较一下它们各自有什么优势?列举法适合数比较小的题目,如果数比较大用短除法好。4.用短除法求出27和18的最大公因数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并说一说解答的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