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文第十三》章节内容梳理.docx
上传人:13****13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5KB 金币:22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经典常谈》《文第十三》章节内容梳理.docx

《经典常谈》《文第十三》章节内容梳理.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22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经典常谈》《文第十三》章节内容梳理《文第十三》(一)先秦:记言、记事、议论文的起源与发展1、文的起源(1)卜辞、卦爻辞与鲁《春秋》①卜辞:现存的中国最早的文·只是些句子,很少一章一节②卦爻辞和鲁《春秋》·按照卦爻与年月的顺序编纂起来(2)《尚书》·不但有章节,而且成了篇——叙述文的发展、议论文的源头(3)讼辞(辞命)①周代讼辞,兼有叙述和议论②春秋时,外交言语利害更大,又称“辞命”③孔子很注意辞命,辞命的重要,代表了议论文的发展2、诸子之文(1)游说之风·重说辞,重辩。铺张局势,滔滔不绝;也好譬喻,譬喻成了风气,开后来辞赋的路。①墨子是第一个注重辩论方法的人·主张“言必有三表”,注重功利,不喜文饰②儒家的孟、荀也重辩③道家的老、庄,法家的韩非,不重辩·老学要的是自然,庄学要的是神秘·韩非也注重功利,主张以法禁辩(2)私家著作①记言,直接的对话·《论语》:语录体记言,质直简单·《墨子》《孟子》:铺排得多②对话发展为独白,便是“论”··初期的论,言意浑括:《老子》·再进一步,便是恢张的论:《庄子·齐物论》《荀子》《韩非子》部分·“寓言”借神话或历史故事来抒论:《庄子》多用神话,《韩非子》多用历史故事——“论”还只以篇为单位,“书”的观念还没到。·《吕氏春秋》第一部有系统的书,汉刘安《淮南子》按逻辑顺序,结构更严密(3)言文分离·著作越来越多,“雅言”称为凝固的文体。后世言文渐渐分离3、史传之文(1)《左传》①将恢张的趋势表现在记事文里,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最长于战争的记载②顺序依着《春秋》,还算不得一部有自己系统的书(2)《史记》①第一部有自己系统的史书,创造“纪传”体制②最大贡献,在描写人物(二)汉代-魏晋南北朝:汉赋与两种新文体(佛典翻译、群经义疏)1、汉赋(1)汉赋特点·汉武帝时候,盛行辞赋。·赋的特点是铺张、排偶、用典故(2)骈体|骈文①骈体出于辞赋②夹带不少抒情成分,句读整齐,对偶工丽,可以悦目,声调和谐,又可悦耳2、新文体(1)佛典的翻译①东晋龟兹僧鸠摩罗什·兼通华语及西域语,译书一面曲从华语,一面不失本旨·对原文不太忠实②唐玄奘·要求精确,才能“信”“达”兼尽。集佛典翻译的大成。——这种新文体增扩了国语的词汇和国语的句式(2)群经的义疏①“故”“解”“传””注“·“故“:用故事来说明或补充原文·“解“:演释原来辞意(后来解释字句,也叫故或解)·“传“:兼有”故“”解“的意义·“注“:原只解释字句,后来也有推演辞意、补充故事的——这称为“义疏“之学②群经义疏·汉、晋人作群经的注,后人不易懂,南北朝人给这些注做解释。(解剖文义,补充材料、推演辞意)(三)唐宋:古文运动与两种新文体(语录、传奇)1、古文运动(1)唐韩、柳①韩愈·力求以散行的句子换去排偶的句子,句读总弄得参参差差的。·有意将白话的自然音节引到文里去,他是第一个人·这实在是新体的“古体“,宋代又称为”散文“——算成立在他的手里②柳宗元·和韩愈的文统大同小异·他的文深幽清洁,最工游记,创造了写景的新语(2)宋欧、苏①欧阳修·欧阳修居高位而提倡古文,形势比较容易·欧文主自然。条达疏畅,无艰难苦劳之态。最以言情见长。②苏轼·文章才气纵横,随物赋形。学他的人最多。——欧苏之后,古文成为正宗(3)(古文运动影响下的)宋骈体文①唐末宋初骈体的应用文专称“四六“,却更趋雕琢·骈体声调铿锵,便于宣读,又可铺张词藻不着边际,便于酬酢,一直流传②欧阳修转移风气,使骈文散文化·欧多用虚字和长句,使骈体稍稍近于语气之自然。2、新文体(1)唐语录①语录起于禅宗。·禅宗只说法不著书,将师父的话用当时的口语记下,成为语录。纪录演讲,还用来通信和讨论。②宋儒讲学,也采用这种记言的体制,语录体从此成立。(2)唐传奇①传奇是有结构的小说②记录艳情、神怪、将神怪人情化。③开后来才子佳人、鬼狐仙侠等小说的先路。(3)宋话本①话本是白话小说的老祖宗②话本为“说话“(说书)的底本,是平民的艺术。·说历史故事、神怪故事、社会故事……③一个或几个同类而不相关联的短故事——同类而不相关联的长故事——许多关联的故事组织起来,分为“章回“(四)明-清初:八股文1、明代用八股文取士①“股“:排偶,中间八排文字互为对偶②又称“四书文”(考试题目在四书)、“制艺“(朝廷法定体制)、”时文“(对古文而言)2、经义与宋元相比的两大变化:排偶、代古人语气①因为排偶,要讲究声调②因为代古人语气,要描写口吻·圣贤像圣贤口吻,小人像小人——除了口吻、技巧和声调外,八股文里是空洞无物的(五)清中叶之后: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