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国家级教学团队推荐表 (本科) 团队名称 力学教学.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143KB 金币:14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08年国家级教学团队推荐表 (本科) 团队名称 力学教学.doc

2008年国家级教学团队推荐表(本科)团队名称力学教学.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7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4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08年国家级教学团队推荐表(本科)团队名称:力学教学基地教学团队团队带头人:龚晖所在院校:推荐部门:四川省教育厅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制填表说明1.本表用钢笔填写,也可直接打印,不要以剪贴代填。字迹要求清楚、工整。2.推荐表由推荐部门通知拟推荐的教学团队填写。所填内容必须真实、可靠,如发现虚假信息,将取消该团队参评国家级教学团队的资格。3.表格中所涉及的项目、奖励、教材,截止时间是2007年12月31日。4.如表格篇幅不够,可另附纸。5.各级单位意见务必加盖公章,否则推荐无效。一、团队基本情况简介一、团队建设的背景和组成西南交通大学是一所具有112年悠久历史的高等学府。在112年的办学历史中,西南交通大学培养造就了一代代力学学科的教育专家和“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优良传统,形成了丰厚的历史积淀。在112年的办学过程中,力学课程始终是“百年交大”的支柱课程。我校在我国最早开设了现代力学教育课程,包括应用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和工程力学等系列力学类基础课程,由罗忠诚、孙训方、奚绍中和黄安基等一批知名老教授执教。相关课程建立了相应的教研室,任课教师秉承我校“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优良传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基础厚、能力强的高素质工科人才。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在力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力学博士后流动站和强度与振动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的支撑下,经力学教学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力学类课程的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如下表所示。为适应新时期课程教学改革,努力推进力学教学资源建设,加强教改力度,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2005年6月,在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力学教学基地核心成员的基础上组建了力学基地教学团队。目前团队成员有17人,团队顾问4人。团队带头人龚晖教授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力学教学基地业务负责人,国家级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业务负责人,长期从事力学学科的科学研究和本科教学工作。主持国家级教改项目“打造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作业系统,全面提升作业环节和教学工作的整体质量”获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打造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作业系统,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获2005年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构建先进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全面推进基础力学教学改革”获2005年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材料力学课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及实验革新”获2001年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目前,团队成员中有教授12人(71%)(其中博导5人)、副教授3人(18%)、讲师2人(11%),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为14人(82%),具有硕士学位的为3人(18%)。团队成员中45岁以上教师6人(36%),35-44岁教师9人(53%),35岁以下教师2人(11%),充分体现队伍中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有利于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团队成员中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3人;有全国力学教学优秀教师4人;曾任教育部力学课指委委员1名,曾任教育部力学课指委特邀代表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3人;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基金获得者2人;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1人;四川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2人。团队顾问中有全国知名力学专家1名,现任教育部力学课指委委员1名,曾任教育部力学课指委委员1名,教育部力学课指委特邀代表1名。根据团队的轮动和发展规划,另有18名教师列为团队后备成员。力学基地教学团队17人全部长期从事力学系列课程的教学,均为力学教学基地的核心成员,他们中有国家工科基地的负责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负责人、各门精品课程的负责人和各级各类教改项目的主持人。搞好团队建设可以全面提高力学教学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打造适应研究型大学和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所需求的师资队伍。二、团队的教改与成果团队组建以来,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适应21世纪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为核心、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一系列国家级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为依托,构建了力学课程新模式与实验教学新平台。团队从夯实基础、提高能力、增强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科学分析力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考虑学生在基础、兴趣、特长和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不同专业的要求,按模块化结构形成了由理论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