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完整版本.ppt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3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完整版本.ppt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完整版本.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5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三讲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小儿推拿穴位概述】【小儿推拿特定穴】【小儿推拿特定穴】第一节头面颈项部穴位位置:眉心至前发际一直线。操作:用拇指自下而上地交替直推,称开天门;若推向囟门则称为大开天门,30~50次。功效:头痛、感冒、发热。多与坎宫、太阳相配合应用。【位置】自眉心起至眉梢成一横线。【操作】两拇指自眉头分推向眉稍。30~50次【主治】外感发热、头痛、惊风等。【临床应用】外感头痛。【位置】眉梢与目外眦后一寸凹陷中。【操作】两拇指自前向后推称推太阳;用中指揉该穴,或运太阳;向眼方向揉为补,向耳方向揉为泻,30~50次【功效】解表,明目,止头痛。【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外感头痛,发热。【位置】在颈部两侧,沿胸锁乳突肌成一线。【操作】用拇指自上向下推抹;用拇、食、中三指拿捏称拿桥弓。20~30次【主治】小儿肌性斜颈。【临床应用】抹、推、揉三法相结合治疗小儿肌性斜颈。【位置】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作用】祛风解表,清头明目,通利官窍。【操作】用拇指揉或用拿法。揉30~50次,拿3~5次。【主治】头面病:头痛,眩晕,五官病:目赤肿痛,视物不明,鼻塞,鼻衄,鼻渊,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神志病:失眠,癫痫;外感病:感冒,热病,颈项强痛。【位置】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操作】术者用拇指端按或揉,按30~50次,揉100~200次,称按百会或揉百会【作用】按揉百会:安神镇惊,升阳举陷。治疗惊风、惊痫、烦燥等症,多与清肝经、清心经、掐揉小天心等合用;用于遗尿、脱肛等症,常与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等合用。【位置】耳后入发际高骨后凹陷处。【操作】用拇指揉。30~50次。【主治】头痛、烦躁不安、惊风。【临床应用】多与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位置】鼻翼旁0.5寸,鼻唇沟中。【操作】术者用食中二指按揉,揉20~30次,称揉迎香【作用】揉迎香:宣肺气、通鼻窍。治疗感冒或慢性鼻炎等引起的鼻塞流涕,呼吸不畅,效果较好,多与清肺经、拿风池等合用。【位置】人中沟正中线上1/3与下2/3交界处。【操作】术者用拇指甲或食指甲掐之,掐5~10次或醒后即止,称掐人中。【作用】掐人中:醒神开窍。常用于急救,对于人事不省、窒息、惊厥或抽搐,多与掐十宣、掐老龙等合用。第二节胸腹部穴位一、膻中二、乳旁三、乳根【位置】腹部【操作】沿肋弓下缘向旁分推;掌或手指摩。【主治】腹痛、消化不良。【临床应用】分腹阴阳用于腹胀消化不良;摩腹用于腹痛、腹泻。【位置】肚脐正中。【操作】指揉或掌摩。【主治】腹胀、腹痛、食积、吐泻、便秘。【临床应用】常与摩腹、揉龟尾、推上七节骨配合应用。六、天枢【位置】脐下2寸,旁开2寸大筋。【操作】用拇、食、中指做提拿法。3~5次或用中指按揉法30~50次。【功效】行气止痛。【临床应用】对虚寒性、伤食性腹痛腹泻效果较好。八、中脘【位置】大椎至长强一直线。【操作】自上向下推;自下向上捏脊。3~5遍。【主治】发热、惊风、消化不良、疳积、腹泻等。【临床应用】小儿保健穴;可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强身健体。常与推三关、补脾经、补肾经、按揉足三里结合应用。【位置】命门至尾骨端成一直线。【操作】用拇指指腹或食中两指自下向上或自上向下直推。100~300次【主治】泄泻、便秘。【临床应用】常与摩腹、揉脐、揉龟尾相配合。【位置】尾椎骨端。【操作】拇或中指按揉。100~300次【主治】泄泻、便秘、脱肛、遗尿。【功效】通调督脉之气,调理大肠。【临床应用】常与摩腹、揉脐、推上七节骨合用。四、大椎五、肩井【位置】在第三胸椎棘突下,督脉身柱穴旁开1.5寸处,属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系肺之背俞穴。【操作】有揉肺俞、推肺俞(分推肩胛骨)之分。揉50~100次,推100~300次。擦肺俞部至局部发热。【临床应用】益气补肺,止咳化痰。揉肺俞、分推肩胛骨能调肺气,补虚损,止咳嗽,常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外感发热、咳嗽等病症;如久咳不愈时可加推脾经以培土生金,或揉肺俞时可加少许盐粉,以增强效果。风寒咳嗽、寒喘用揉肺俞或擦肺俞;风热咳嗽、热喘用分推肺俞。【位置】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督脉脊中穴旁开1.5寸处。属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系脾之背俞穴。【操作】揉50~100次。【临床应用】健脾和胃,消食祛湿。多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乳食内伤,消化不良等病症。并能治疗脾虚所引起的气虚、血虚、津液不足等。【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下,督脉命门穴旁开1.5寸处。【操作】揉50~100次。【临床应用】滋阴壮阳,补益肾元。常用于治疗腹泻、便秘、哮喘、少腹痛,下肢痿软乏力等病症。第四节上肢部穴位【位置】拇指指腹【操作]:旋推或将拇指屈曲,循拇指桡